“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能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成为景德镇未来城市发展的定位。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是举措、是基础;打造一座能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是目标、是景德镇人的“中国梦”、“瓷都梦”。由此而来,“与世界对话”一词在新闻网络媒体中频频出现,宣传造势氛围浓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景德镇人的举止言谈,统一着与之奋斗的共识。
对话,就是一种向别人学习、交流的互动方式。对外开放以来,与世界对话的形式和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个人有了点积蓄,可以去国外旅游观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世界对话;个人还可通过涉外婚姻,组建国际家庭,与世界对话;企业用技术、产品通过合作和输出,与世界对话等等。一句话,要想与别人对话,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才能互相学习和交流,才能得以形成对话。
作为一个城市要与世界对话,也是如此。如何把景德镇打造一座能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笔者认为:一要有底气。所谓底气,就是用什么去与世界对话?景德镇最有底气的是陶瓷,是千百年来灿烂的陶瓷文化。景德镇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一个陶瓷产业支撑着这座城市近两千年,窑火生生不息、铸就古镇新姿、陶瓷技艺传承创新、世界瓷都光彩夺目,是闻名于世的瓷器故乡。《宋会要辑稿·方域》记载:“江南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即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底。景德镇能以皇帝的年号命名,这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事,应该说这也算是一种荣誉。千年不息的窑火不仅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瓷器、瓷业、瓷都构成了景德镇城市文化的主脉。国家文物局曾这样评价:“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的和仍然埋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古代瓷器制品,更为难得的是,景德镇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瓷业体系是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术民俗等构成的,依托于自然山水,涉及了社会经济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她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千百年来以瓷为媒,得“天时、地利、人和”。自北宋以来,无论是艺术家、画匠和谋生的人,伴随着千年窑火的连绵不断,而云集景德镇,成就了“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恢宏场面;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同时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名扬四海。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景德镇作为全国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就开启了与世界陶瓷对话的大门。元青花的兴盛,让景德镇在世界陶瓷中的显赫地位,700多年都无法撼动。陶瓷是景德镇的根,是景德镇的魂,是景德镇的称都之源、立市之本。如今被誉为世界陶瓷的鼻祖和圣地。二要接地气。作为一座城市,要用自己的优势、强势与世界对话,景德镇最接地气的还是陶瓷。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哪一方面都离不开陶瓷这条主线,哪一块都需要陶瓷文化来打造,景德镇就是一座靠陶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城市,这就是景德镇立足于世界陶瓷的独特魅力所在。景德镇离开了陶瓷,景德镇就不再是世界瓷都景德镇,打造一座能与世界陶瓷对话的城市,就更实实在在。当下,陶瓷的规模效益虽然有了长足进展,但要维持这座城市的运转远远不够。做强陶瓷产业、做大航空产业、做优汽车产业,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壮大景德镇的软实力,才能有助于景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实施“3+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产生的效益反哺陶瓷,支持做强、做大、做优陶瓷产业,因为只有陶瓷才是与世界对话最接地气、最亮丽的世界名片。三更要有勇气。这个勇气来自于对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解读、来自于对景德镇市情的判断、来自于对景德镇未来发展的定位,这个勇气还来自于对陶瓷的传承创新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墨守陈规,不进则退。在做强陶瓷产业的同时,加大对陶瓷的原料、配方、工艺、烧成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始终站在世界陶瓷的前沿阵地。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是景德镇旅游的拳头产品,要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十大景区”的评选,形成的倒逼机制,会促进旅游产业的竞争和发展。但要像皇窑景区那样,既要有质量,更要有速度;既要有勇气,还要有胆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皇窑景区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实现了三级跳,完成了立项、建设、试营业和一步到位评为AAAA景区,在江西旅游行业里,做到了别人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事情。
“打造一座能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应该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景德镇人实现“中国梦”、“瓷都梦”的情怀所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