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低头弄:窑柴集散地寻沧桑本报记者查艳文/图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小里弄蕴藏大文化

查艳

从高空俯看景德镇,整个城市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在一些区域内,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老城区,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景德镇人把它唤作“里弄”。其实,里弄不只是景德镇才有,但景德镇的里弄却有它独特之处。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小小的里弄还蕴藏着大文化。

自古以来,景德镇沿河建窑,沿窑成市,沿河一带数不清的四通八达的里弄形成了景德镇老城区特殊的城市布局。众所周知,建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里弄民居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建筑材料,它们绝大多数是采用烧窑时的副产品——窑砖砌成。这种窑砖和瓷器同窑烧成,具有很高的强度。那些斑驳陆离的深褐色墙砖,成为了景德镇的一大特色。

文化始终贯穿着人们生活的全部,无时无刻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景德镇是个移民城市,这个片区内还汇聚了众多外来生活习俗和建筑类型,汇聚了多元宗教文化。只要随意走进一条里弄,往往能看到许多高大气派的徽派建筑。这些建筑的主人通常是一些昔日景德镇的著名窑户老板。他们大多来自外地,靠着努力奋斗在景德镇有了自己的事业。里弄里的不少建筑都是前屋作店,后院作厂,制坯烧窑生产陶瓷制品,然后摆上前面的店铺销售。可以说,景德镇的里弄是一座座历史的风情博物馆。时至今日,许多居民还在这个片区里生活,延续着习俗和传统,为全世界呈现了一幅活生生的瓷都特色人文活动图景。

毋庸置疑,里弄是这座城市最直接的文化印记,记载了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信息,见证了景德镇制瓷业的繁盛。它是景德镇世俗文化的缩影,传承和保护景德镇里弄文化对于整理、创新新时期景德镇陶瓷文化和打造陶瓷文化产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里弄文化关键在于挖掘整合,形成鲜明的特色,做好里弄的规划与开发利用,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让里弄文化得到真实、完整和延续,为景德镇留住历史,留住那份乡愁。

从小生活在景德镇的市民,对里弄一定不会陌生,弄子里面每一个路口,每一栋老屋,抬头便可见那些属于它们自己的“名片”,仿佛在述说着它们自己的历史故事,散发老城的风韵,一种保护与传承的风韵。

记者日前沿着中渡口一直漫步到瓷都大桥下,中山北路这一段如今已是焕然一新,“御窑景巷”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情怀,别有一番风味。然而,连接东西方向的老弄堂却依然默默地驻守在岁月长河中,轻声诉说着它们的往事。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历史堆积,还能看到民俗文化、生活方式。低头弄,也是如此。

低头弄由来

低头弄位于中山北路与中华北路之间,紧邻石狮埠,通青石街、五王庙等弄巷,全长100余米,宽2米,以前的低头弄是青石路,在2005年的时候改造了一次,全铺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后因“御窑景巷”的整体改造,整个面貌都变的更加宽敞明亮。据弄口门楼旁的牌匾记载,低头弄形成于宋朝,明末有陈氏抚台住在这里,在弄口建一青石门坊,比较低矮,骑马来拜访抚台的进弄都要低着头,故名低头弄。

步入低头弄,弄口前50米是新修的路面,两旁是平整的吸水红砖,中间一条大理石砖面向里延伸。不远,便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低头弄民居,那些经过窑火历炼、被窑火熏染过的窑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加之露天潮湿的缘故,许多窑砖生出斑驳的青苔,青色映衬着窑砖的暗红,散发出岁月的韵味,隐隐约约仿佛书写着老屋的历史。

进入屋内是一条幽暗通道,两边的房间则是房门紧锁。行至通道末尾豁然开朗,一位老奶奶正在厅堂里做着腌制食物。史料上记载,低头弄11号是明朝一位陈姓抚台的官邸,面积有1000平方米。明朝的抚台是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也称巡抚,官居二品,难怪凡是进弄之人皆须低头而行了。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才可以进入低头弄11号的大厅。不过进到里面,却让人看不出这所老宅与其他民宅的区别,只有立于大厅的一根硕大梁柱还能让人想起老宅曾经的辉煌。“这房子有500多年历史,曾住过一个大官,现在经常有人过来参观。”老奶奶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告诉记者,她在此居住了60多年,由于大屋内的居民陆续搬走,如今只剩下五六户居住在这儿。

窑柴集散地

史料记载,景德镇的窑柴行始于清同治年间,是由窑柴棚逐步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此前,由于没有窑柴行,柴客从农村运来的窑柴直接卖给窑户,烧窑户则以钱庄的期票支付柴钱。如果遇到柴客急需现金或是遇到瓷器不好卖窑柴滞销的情况,柴客会住在挑窑柴的把头家中,有时还会让把头帮忙推销窑柴。渐渐地,一些比较精明、有一定文化的柴棚把头,陆续挂起窑柴行的招牌,于是,窑柴棚就逐步变成了窑柴行。

窑柴行一问世,便成了一个热门行业。后来,连烧窑户的管事先生、“下港先生”等等,都纷纷开设起窑柴行。根据史料记载分析,低头弄成为窑柴集散地的时间处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至解放前夕,这时期景德镇因抗日战争结束瓷业生产开始复苏,窑柴行又随之兴旺起来。然而,瓷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在过去近千年的时间里,昌江一直是景德镇对外贸易和交往的重要通道。当时全镇有大小窑柴行70多家,就云集在中渡口至毕家弄地段,低头弄因交通便利成为重要的窑柴集散地,不少商户在此开设窑柴行,景德镇至少有二分之一的窑柴交易在这里进行。每天早晚都有人推着独轮土车,“嘎叽嘎叽”地从弄里经过,盛况可以由此想象。

走在低头弄里,人们不难发现,因为窑柴行云集,低头弄现在的一些老房子还保留着原来的窑柴行结构,面积都比较大,为了方便放窑柴。而作为重要的窑柴集散地,低头弄自然会吸引众多过客,所以浮梁公所设在此地似乎理所当然。据低头弄的老住户回忆,浮梁公所占地面积大概有250平方米,有上下两层楼,房屋结构有着典型的徽派风格。不过,浮梁公所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了。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里弄,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承载着城市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低头弄的故事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亦是许多老景德镇人的追忆寄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