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瑶)受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盛情邀请,3月2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两位院士将来到瓷都,并以讲课和临床指导的形式带来各自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提升一院整体医疗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了解,这次两位院士带来的分享课题有神经科学方面关于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有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还有对糖尿病等疑难杂症方面的治疗研究,这对推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陪同前来的还有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教授。
早在去年9月,我市首家医疗“院士工作站”落户市一院,这是该院在科技工作中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医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迈出的坚实一步,对该院科研工作和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院士工作站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詹启敏院士为医院医学科研顾问,并邀请了包括他在内的6名院士4位专家来院指导,其医疗团队和众多医疗专家围绕市一院肿瘤转化领域亟需解决的医疗技术难题、高层次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培育等方面开展的战略咨询、技术指导及联合攻关,为医院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拓宽了发展空间。该院引进了院士团队的技术成果,将其转化并应用于临床,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肿瘤高危人群及肿瘤患者减少了外出就诊治疗的费用与时间,让本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为了使首家医疗“院士工作站”的成果惠泽瓷都人民,市一院根据国家和市院士工作站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特别制定了《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副院长任副主任,医务科、科教科、院长办公室、财务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管理办公室,并专门为入站的院士设立了办公室、会议室,配备办公用电脑及相关的设备、设施等。目前,迎接两位院士的准备工作已就绪。
1963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毕业。1963~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
1988-1999年任所长。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脑科学研究院院长(2006~)。1980~1982年在日本进修期间获论文博士学位。1985年~1987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从事合作研究。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编委(2000~),“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neces”顾问编委(2000~),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词典《辞海》副总主编(2000~),《中国科学》编委(1998~)。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FAOPS)秘书长(2006~)。曾任《生理学报》主编(1988~2002),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1998~2002)。《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1998~20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9~2004)。曾在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任职、任教。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杨雄里
成就及荣誉
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专注于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五本,译著多部。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基金资助。曾作为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和Co-PI
分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HFSPO)”研究基金资助。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1996年分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1991年当选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尚永丰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免疫组化、膜片钳、细胞内记录、钙成像等多学科技术,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回路的信号传递、调制的基础及其机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兽药监察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师(Instructor),2002年4月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长江学者。主要学术兼职有: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及美国癌症研究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
研究成就
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提出、验证并从分子机理上诠释了雌激素受体转录起始复合体在靶基因启动子上循环反复结合的假说以及雌激素受体所介导的基因转录具有“双相性”和“两维性”的特点,为基因转录调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揭示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多个肿瘤相关基因,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和组蛋白去甲基化在染色质重塑中协调作用的机理,对认识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
主要荣誉
研究工作曾获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荣誉,尚永丰作报告并获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尚永丰还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度美国ELI
Lilly公司的“礼来科研成就奖”和200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仝小林
教授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顾问,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主持科研项目
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任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课题;主持编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医防治国家标准》。主编《糖络杂病论》、《重剂起沉疴》、《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中医博士临证精华》、《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医学著作10余部。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制的治疗焦虑失眠的眠虑安即将上市,治疗老年性夜尿多的缩泉灵已进入Ⅲ期临床,并进行了治疗糖尿病的“糖敏灵丸”、“清热降浊方”的新药研发工作,此两种药物已被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28项,转让专利及新药处方14项。已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16名、硕士28名。
对糖尿病的治疗
协助30余家医院成立中医糖尿病专科门诊。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制定了《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形成糖尿病行业内第一部中医临床指南,于2007年7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并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拟翻译成英文,在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进行推广。
SARS期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获WHO项目资助;共诊治48名SARS患者;单纯用中药治疗16例,全部痊愈出院;提出邪伏气络学说,该成果获得二等奖;《SARS的中医诊疗与研究》专著获特别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