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世人皆知,景德镇瓷器谁都喜爱,而对赐名给这座历史名镇的宋真宗,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即便景德镇本地人对这位“景德大帝”也所知甚少。后人对他的认知大多是因为在宋辽战争中,宋真宗作为战胜国的君主,却主动遣使与侵略犯境结果战败的辽国求和签订让其蒙屈的“澶渊之盟”,而留下的“软弱皇帝”之名。
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宋真宗还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其在位25年的所作所为,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宋真宗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政治国,政治清明,经济日趋繁荣,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国家日益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咸平四年(
公元1001年)9月,宋真宗外出“观稼”,沿途百姓看到他的仪仗后,竟自发地欢呼“万岁”,在他统治时期,户口增加416万户,财政增加12861万,人均财富增加3倍多。冶铁工艺进步,铁制农具日益普及,土地耕作面积由即位前两年(公元996年)的3亿多亩增至5.2亿亩,又引进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在宋朝,经济发达,尤善商贾,尽管赵宋的面积、初期时的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宋真宗统治时期的1009年这般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仍频,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北宋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官员接触钱财的机会也由此多了起来。然而北宋时期官员赃罪(贪污)的现象却减少了,尤其与相距较近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宋真宗《文武七条》的理念和举措,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借鉴价值。
宋真宗还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该谚语出自他的《励学篇》,其全文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表示的意思是:读书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只有读好了书(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即使让宋真宗蒙羞千年的“澶渊之盟”,从古至今也有不同的看法。且不说正因为宋真宗御驾亲征,并且以极大的勇气登上檀州城楼督战,才使宋军士气倍增英勇杀敌,一举击败南侵以来一路势如破竹的辽军。“澶渊之盟”让人诟病的是“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北宋当时每年财政收入达1个多亿,一年拿出30万岁币帮助经济拮据的小兄弟(“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今天看来无疑算得上促进民族和谐的仁义之举。其实生于“澶渊之盟”签订之年即景德元年、后来助范仲淹推行新政的北宋名相富弼,当时就评价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结束了战争状态,节省了大量军费,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而和约“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之条款,更使北宋受益,其每年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和约之后急速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总额已达15085万。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巅峰——宋仁宗朝更是达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巅峰。
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更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宋辽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和约签订之后,宋辽之间一百余年没有战争,双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北宋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顶峰。而且从长远看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景德镇早在北宋之前几百年就开始生产陶瓷,“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此地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又号陶阳镇),当时这里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此后,随着此镇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名气和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公元583年(南朝至德元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建造豪华的庭院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
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些都说明,当时这里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到了唐代,当时已改名昌南镇的此地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代饶州刺史(当时这里隶属饶州)元崔写给唐宪宗的《代人进瓷器状》称饶州所贡“右件瓷器等,并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太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既尚质而为先,亦当无而有用。”其意今译为“这批饶州上贡的瓷器,全都是在取土选料上细心挑拣,形制堪当典范的精品,不但继承了上古圣贤所用陶蒸的样式,没有缺憾之处,而且在烧制过程中所经历的各道工序近乎完美,确保其坚实细密。尤其是触碰它们时毫无普通食器所发出的那种声响,这种才德可以称得上是相当于尧舜所用的土了。它们在气质方面胜过了瑚琏等祭祀用具而使之相形见惭,既因崇尚简洁素雅而在本质上优于其它,又因追求虚实结合而发挥了功用。”盛赞了当时饶州浮梁县昌南镇(景德镇原名)所产的瓷器,说明当时昌南镇所产饶窑瓷器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吴极《昌南历记》中曰:“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品进御。”另有志书同样记载:“唐(高祖李渊)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