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萧何追韩信的启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韩信是秦末楚汉争霸时的决定性人物,他“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然而,就是韩信这样一个文才武略兼备的杰出人才,却长期不被人所识所用。他开始“杖剑从”项梁,始终“无所知名”;继而投奔项羽,“羽以为郎中(卫队队员)”,他曾“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后来又“亡楚归汉”,然还是“未得知名”,汉王刘邦仅让他担任连敖(粮仓管理员)之职,即使为滕公夏侯婴所欣赏而向汉王推荐后,也只擢升他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军需官),而“未之奇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才干)”。直到后来有机会“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为丞相萧何所赏识,但一时尚未被重用。当来到汉王的都城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韩信心想萧丞相他们想必已多次向上举荐,汉王还不重用自己,估计在汉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也逃走了。萧何一听说韩信逃去,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赶紧亲自去追韩信。有人不明真相,来向汉王刘邦报告说:“萧丞相逃跑了。”刘邦听了“大怒,如失左右手”。不料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叩见汉王。刘邦“且怒且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怎么敢逃走呢?我是去追那逃跑的人回来。”刘邦问:“你去追谁?”萧何说:“韩信啊!”刘邦又骂道:“那些逃跑的军官数以十计,你从来没去追过谁,现在说是追韩信,显然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军官平平常常容易得到,而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全国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您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为王,可以不用韩信,倘若您想夺取天下,则除了韩信没有任何人可以同您商议军国大事了!现在就看您怎么决定了。”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可怜兮兮地长期守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如果计划一定要向东发展争取天下,能够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您不能重用他,韩信终归还是会逃走的。”刘邦说:“好吧,看在你的情面上,我就用韩信作一员将领吧!”萧何却说:“您虽用他为将,但他一定还是不肯留下。”汉王见萧何如此赏识韩信,料想此人果真有雄才大略,于是对萧何说:“既然你一片苦心将韩信追回,又再三推荐他,为了不辜负你的这番良苦用心,我便用他为大将吧!”萧何这才说:“那太好了。”随后,汉王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待与韩信交谈分析楚汉形势之后,“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韩信为大将担任汉军主帅后,果然不负萧何所荐所望,他为汉王刘邦献策定三秦,率军南征北讨平定魏、赵、齐、燕之地,挫败楚国援齐三军,直接威胁西楚。与楚霸王项羽决战时,他正面当之,终于大败楚军于垓下,迫项羽自刎于乌江,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刘邦能够在楚汉之争中战胜“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西楚霸王项羽,进而完成帝王统一大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韩信这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杰出人才,而刘邦之所以能得到韩信的帮助,并使他义无反顾地为自己效命,又完全归功于为汉王朝建立“万世之功”的丞相萧何。如果没有萧何,韩信纵然才高八斗却无人赏识;如果不是萧何,“亡楚归汉”日久始终不被重用的韩信因灰心而逃亡却没人介意重视,难保韩信不投他人或自树一帜,那么一来,秦亡之后建立的王朝则未必姓刘。难怪汉高祖“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时,“以萧何功最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萧何追韩信,完全是为了汉王的千秋基业,他自己并未因此得到任何好处,真可称得上“大公无私”。当然,那时的公私观念与今大不相同,甚至有本质的区别,但他的那种精神却是值得推崇的。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有些领导同志求贤若渴却偏偏不能及时发现和起用自己身边的人才,结果使学有专长之士带着怀才不遇的遗憾离他而去。当这类情形出现之时,就有赖于现代“萧何”们发扬“追韩信”、“荐韩信”的传统,使今天的“韩信”们才尽其用,得展其才,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华而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