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葫芦架下的瓷石古道,一眼望去,简易木板铺就的观光步道,在金灿灿的稻田间蜿蜒前伸,直通这次写生的主要场景——水碓。
此时,在进坑村原创写生基地“正诚堂”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原创写生群”群主潘凯声的号召下,各位群友陆陆续续在基地汇合,大家欢心笑语,齐聚一堂。
潘老师说道:“我们选择进坑的正诚堂为写生基地,不仅是因为进坑古村群山环抱,风景秀美,还看上了这里陶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此,不但可以写生,搜集瓷画创作素材,还能深刻地体会这里独特深厚的陶瓷文化。”
正诚堂位于进坑村东头,是一栋墙体为泥土,用木板层层筑就,梁、柱、檩、门、窗为隼卯结构的古宅,略加装饰,便古色古香,意趣天成。可见其主人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修养,不同凡俗。
正诚堂掌门何建华先生,也是“原创写生群”核心成员之一,此次进坑村写生采风活动,也是何掌门一手谋划,邀请促成的。
何建华乃才子之乡江西临川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从事陶瓷彩绘及古陶瓷研究二十余年,做过仿古瓷的创作,醉心于古陶研究及陶艺创作及艺术品鉴定。
果不其然,堂内展柜中的藏品杯、碗、壶、碟,很大部分都是宋瓷,是其多年的收藏。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何老师介绍:“进坑村有千年的历史,在宋代,瓷业繁荣,其村出士文物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的典型瓷器,深受宋真宗的喜爱。蒋祈在《陶记》里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己为次矣。
另据近年考古发现,进坑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以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还完整保存宋代从陶瓷原料开采、加工、运输至烧成的整个瓷器生产遗址廊道。”
何老师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现如今,进坑的制瓷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正诚堂名气的不断拓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慕名来此,或陶艺沙龙,或文化交流,或考古,或陶艺创作,渐成时尚之风。欢迎各位群友有空多来此坐坐,相互交流、学习。”
正说话间,忽听窗外有喜鹊“喳喳”叫个不停,难道有贵客要来,迟疑间,堂门外响了几声汽车喇叭,大伙忙迎出门外。
只见一辆轿车停在门口,车门开启,王璜院长和王师母下车,大伙忙上前打招呼。
王院长一转身,又将后车门拉开,大伙一阵惊呼,果真是贵客到了,原来是王院长父亲、96岁高龄的陶瓷泰斗王锡良先生大驾光临。
王老缓步下车,众人一阵欢呼,大家热情相迎,王老也相当欢喜,红光满面,笑容可鞠。在大伙簇拥下,王老步履矫健,移步入堂,边走边与大家谈笑风生。
早在一个月前,国庆、中秋前夕,写生群部分成员在潘老师带领下,集体拜访王老师,告辞时邀请王老在方便时参加写生群的活动,王老也答应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现实,这真是一大惊喜。
入室坐定,王老笑着说道:“我是来向大家学习的,我还想写下去,可是身体不允许了,这是一条很好的成才之路,你们要多向潘老师学习,潘老师几十年坚持写生到现在,不容易,现在还带领你们外出写生,难得,大家要坚持下去啊。”
接着,王老简要地回顾了自己50年代受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蔡若虹的影响从事写生的过程,并告诫大家,写生最难的是“坚持”,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茶座片刻,何老师请王老留下“墨宝”,王老欣然应充,移步书案前,舔笔,展纸,蘸墨,略一思索,大笔挥处,“正诚堂”、“上善随喜”两幅书法作品跃然纸上,众人鼓掌叫好,啧啧称羡。
王老自诩从未临帖,但得道者,道相通,书法与绘画一样讲究章法和布局,王老的书法,力能扛鼎,点、横、撇、捺相得益彰,就像他笔下的树一样,有千年的风采,并自成一家,深受大众喜爱,求字者,络绎于道。
受王老泼墨的感染,潘老师画兴上来了,几十年的写生积累,潘老师的山水画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地步。只见他挥毫勾、皴、点、染、印、扫一套动作下来,国画《晨练》《赏雪图》便大功告成,众人都看呆住了。
能亲眼观摹大师写字、画画,多好的学习机会啊!
接下来的时刻就轻松了,大家纷纷与王老合影,王老一一满足大家的愿望。
在照集体照时,王老坚持站着与我们合影,令我们晚辈十分感动。
王老太谦虚了,一点架子也没有,其平易近人的处事风格,在景德镇人民的心目中有口皆碑。
中饭,东道主何掌门请客,大家与王老围坐一桌,济济一堂,边吃边聊天,不时发出阵阵欢笑。
餐后,王老与大家挥手告辞,我们的写生继续进行。
直接在瓷板、瓷盘上写生是原创写生群的特点,也是景德镇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直接在瓷上创作的写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初学者不易做到。
经过一上午的观察和适应,下午动笔马上进入状态,渐入佳境,虽不时有游客经过或打扰,大家还是心无旁婺,专心刻画心中的“水碓”。
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得飞快,潘老师的工笔国画《稻香古村野》便已画成,构图简捷,色彩明快,一派丰收景象。
紧接着,第二幅写意画《丰收在望》也一挥而就。其速度之快,令观者咋舌。
潘老师放下画笔,缓缓说道:”秋天的景色是很丰富的,我之所以第一幅画工笔,原因是在现场慢慢地感受,体会所描绘的景物色彩,色相呈现的微妙变化,穿插及组合,画第二幅写意画,我心中就有数了,色彩变化、组合的规律已熟识于心。”
话音刚落,迎面走来了几位参观访问的国际友人,见到潘老师的作品,惊呼”太漂亮了”。特别是有位女士很是激动,嘴里不停地说:”0K,0K,beautiful,
beautiful!”并要求与潘老师合影。
潘老师被国际友人的热情所感染,愉快地接受邀请,在自己的作品旁与国际友好人士合影留念。
今天过得愉快而充实,大家都收获满满,不仅在此感受到进坑村深厚的制瓷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在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吸取各自的养分,不断地进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