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防洪排涝设施
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去年4月,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项目,浯溪口大坝首次下闸蓄水就发挥出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通过科学调度,先后70余次启闭闸门,调节洪水下泄流量,成功应对昌江5次洪水过程的考验,有效保障了上游库区安全,减轻了下游市区防洪压力,充分发挥了枢纽工程削峰错峰作用,为夺取2019年防汛抗洪斗争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我市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列入“城市双修”项目,统筹谋划,统一实施,一体推进。去年6月11日,全省装机最大的城区排涝站——新厂排涝站投入试运行。该站与老鸦滩排涝站同属于市城市防洪工程在昌江支流南河上的排涝设施。两座排涝站按照30年一遇暴雨标准设计,在应对2019年“7·13”暴雨过程中,排涝机组进行了试运行并发挥减灾效益,大大增强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去年,我市还结合沿江西路(昌江大桥—岚山大桥段)改造工程建设,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采用路堤结合的方式新建全长2.21公里、计划总投资4.56亿元的官庄片区防洪堤项目。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防洪堤工程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片区内防洪、内涝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搭建智慧水利平台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去年,市水利局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全市智慧水利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等智慧水利信息平台建设。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建设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旱情研判、决策会商、指挥调度、汛情快报、宣传报道、日常工作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水利“一张图”,汇集展示雨水情、气象、山洪灾害、防洪工程、防汛值班等相关信息,为汛期防汛抢险、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整合现有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省级开发的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以及世界银行贷款并提供技术支持建设的景德镇市洪水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覆盖全市范围、全流域的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智能化防洪排涝提供决策支持。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面,推进统一的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应用建设,对水库大坝、闸门、泵站、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实时运行状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在线监测预警,对工程安全、调度运行、设施设备管理,应急管理等实现在线实时高效管理,全面提升工程安全管控及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目前,已完成20座小型水库防汛水雨情监测预报系统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我市洪水风险综合管理系统,更好地融入智慧水利建设体系。在全面评估我市防洪形势与洪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建设一套集管理决策支持、防洪调度指挥、意识增强与公众参与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等内容于一体的洪水风险综合管理系统,有效降低中心城区洪涝灾害的风险。景德镇市洪水风险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在全国中小城市中尚属首例,项目总投资9530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922万元。2019年汛期,由国际知名的丹麦DHI公司和河海大学联合开发的景德镇市洪水风险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试运行,包括一系列洪水预报模型开发、现状需求分析及系统总体设计、洪水风险图、洪水风险和洪灾损失评估模型等。该项目的建成为我市洪水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公众参与等提供科学支撑,对提高全市洪水风险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损失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