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安通往景德镇的古道主要有三条,这三条古道最后都经湖田渡口过渡到达景德镇,而且它们以小南河流域的村庄为交通枢纽向南部的乐平延伸,是浮梁连接乐平与景德镇的必经之路。这三条古道在历史上起初主要是运送瓷器到景德镇码头,然后经昌江黄金水运线入鄱阳湖、下长江,远销海外。从五代十国起,小南河流域就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代,因河建窑,因窑成市,这里呈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盛况。其间,不仅烧制出胎釉洁白的青瓷和白瓷,还创烧出“莹镇如玉”的青白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陆续挖掘发现的规模宏大的瓷窑群和瓷器烧制堆积物的年代考究,充分说明小南河流域是景德镇的瓷器之源,而且南市街是当时重要的瓷器集散市场。到了元代,随着瓷石资源的枯竭,陶瓷产业北移,景德镇迅速发展起来,小南河流域的瓷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三条古道的建造年代,目前虽然无法找到历史资料佐证,但是从时间上推测,应该都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为这里有了人类的活动,更准确地说有了瓷业的发展,交通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古道与河道并驾齐驱,推动小南河流域经济发展。古道的路面均有青石板铺设,工程量较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石板路面保存完好,但随着历史变迁,以及自然和人为损坏,铺设古道的青石板所存无几。
牛轭岭古道。从府口村进入坵冲坞,翻过牛轭岭,经三毛棚、猪母山、天宝桥、湖田过渡到小港嘴,最后到达景德镇的这条古道主要是小南河上游南山下、邱家、陈冲坞、项冲坞、府口以及乐平县的界首等村的村民走的旱道,全长二十多公里。有关牛轭岭的来历,民间有两个版本,一说是这个山岭形如牛轭,一说是古代人运送釉灰上岭靠牛驮过岭的。前者是从山岭的形状命名,后者是从运输工具的特点命名,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这条古道上行走的多是挑送灰釉到景德镇瓷器烧制场去的当地村民。从事烧炼釉灰行业的人主要集中在邱家、南山下、府口等几个村庄。釉灰挑到渡口,不少的景德镇窑主早已站在那里等候,一番讨价还价,挑夫便挑着担子跟着窑主走。遇到瓷器行情不好,釉灰也会相应降些价。由于买卖双方彼此都是长期业务,价格自然是双方都能接受的。
古道岭头建了一座庵,并有一座亭子,用于路人歇脚。下了牛轭岭,岭脚下石壁上有一口形如马嘴的泉眼,常年清澈如镜,无论下雨或久旱都不溢出也不干涸,且甘甜可口,挑夫客商经过此地都会俯下身子喝一口解渴再赶路。所以,这口泉眼又是行人的加油站。
鹅颈岭古道。从宁村、寺前翻过鹅颈岭经三毛棚到达景德镇的这条古道主要是小南河中游丰旺、寺前、宁村、平旺、油麻厂、三田坞等村的村民走的旱道,因其山岭形如鹅颈而得名。关于这条古道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年间,住山田坞脚下的薛氏与住在寺前的程氏签定了一份出卖鹅颈岭的协议,协议写道:“下到脚,上到岭,路如损坏,薛家修理。”原来鹅颈岭山脉的所有权是寺前程家的,村里一个叫程金河的人想到每年维护修理这条道路要花费不少的银子,于是便出了这个馊主意,将此山出卖的消息传了出去。薛家人听说程家要卖鹅颈岭山脉,自然是十分的乐意了,因为山田坞一带的田是薛家的田,水是薛家的水,唯独村子背后的鹅颈岭是寺前程家的,总觉得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不舒服,现在程家人提出来卖山,岂不正中下怀吗?薛家一口答应下来,但薛家人没一个识字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签下这么个极不平等的协议。事后,程家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猫腻,大骂金河是败家子。当金河把事情的原委解释了一遍之后,程家不语了,有的说他聪明过人,也有人说不该欺负薛家人不识字,这样做不地道。而当薛家人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白纸黑字也只好作罢,每年花不少的银子却落得只有维修这条道路的权利和义务。但薛家人也有他们的考量,修路是方便众人,是积德行善的举措,吃点亏也算不得什么。从此,这条道路一直归薛家人维护,也正因为薛家人的义举得到了这一带村民的好评。薛家人花了些银子,但攒到了好名声。寺前人占了便宜,却丢了名声。
后来,从小南河流域到景德镇修了公路,再后来还通了班车,每天有几班,记得要到柳家湾才能坐上,而且班车极不准点,甚至有一班没一班的让人揪心。所以,小南河流域上、中游的村民大部分还是走古道到景德镇。那时,这一带没有高中,只有初中,到黄泥头中学读高中的学生也是走这条古道的。每个周末,成群的学生便背着大米和换洗的衣服行走在这条古道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古道又是莘莘学子的求学之道。
凤凰山岭古道。从朱溪村经小里村翻过凤凰山岭、三毛棚、湖田过渡到里村,最后到达景德镇的这条古道主要是小南河下游盘龙、朱溪、西溪、柳家湾、小里等村的村民走的旱道。
在凤凰山岭岭头,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朱溪村的村民程四毛便举家来到这里安家过日子。他在农闲时维护古道收拾古道,平时为路人烧茶,到了庄稼收割季节便来到朱溪村。这个时候,大户人家都会装上一斗稻谷,算是对他维护古道的一种犒劳和补贴。这样,程四毛才得以维持生计,一家人勉强度日。说起程四毛还真不容易,当年他逃荒到朱溪给一家宁氏的大户人家打长工,与村里一女子相好,女方父母当然坚决反对,绝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外姓长工。但女儿去意已定,其父母一气之下将女儿赶出家门。也就有了他们一家到凤凰山岭破庙安身的事。
南河人到景德镇走这条古道,基本上是用扁担挑着瓷器、土特产、猪崽子、谷酒到景德镇的,然后又从景德镇买回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一根扁担挑起了山这边和那边的经济往来。也有推着土车(即独轮车)到景德镇的,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车轮凹槽佐证这条古道的悠久历史。后来有人说,用扁担挑起来和独轮车推起来的经济堪称古道经济,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古道,是留在先辈们心中不灭的航标。青石板在连续不断的车轮声中述说着久远的故事,承载着小南河流域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世代人们的油盐酱醋茶,也记录着南河流域的悲欢离合和世道的沧桑,还有那刻骨铭心的乡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