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宋”官窑那些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从目前学术界的定论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就是宋代的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其余曾经为皇家生产过瓷器的窑场或窑口只能算“泛官窑”,也有的书上说“贡窑”。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两条:一是是否由朝廷直接投资建有固定的生产场地、购置生产设备;二是是否有基本固定的劳动力。而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只有宋代官窑和明清的景德镇御窑。今天,我们来说说宋代的官窑。

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窑,从文献记载中可知是北宋颇具艺术家气质的皇帝徽宗赵佶创办的。南宋有个文人叫顾文荐,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负暄杂录》,书云:“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政”是指宋徽宗的两个年号“宣和”与“政和”。“宣政间”指公元1111年至1125年的15年间,也就是说,作为与民窑相对应的官窑在此时正式出现。但是,由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处于黄泛区,黄河的几次大溃决、大泛滥,将其遗址深埋地底8米以下,加上如今黄河开封段已然成了地上悬河,开封城地下水位很高,致使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基本不可能。这也正是造成当下学术界对北宋官窑到底存不存在,以及如果存在又应在何处等一系列问题发生激烈争议的根本原因。

目前,关于北宋官窑在学术界有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根本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第二种观点,汝窑即为北宋官窑;第三种观点,北宋官窑就是汴京官窑。三种观点中持最后一种观点的理论依据要充分一些,支持者要多,再加上顾文荐生活在距离北宋末期不远的时代,其在书中的记录比较可信。另外,徽宗皇帝能诗擅书,好古绘画,追求艺术,以他的个性建造一个专供朝廷用瓷的离京很近的窑场是很有可能的,那么,这个窑场就应该在汴京。还有,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也明记“袭故京遗制”,就是承袭了汴京官窑的制度和做法(指后来的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传世品很少,其造型一般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的一部分。这些器物使用功能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礼器,主要为朝廷使用,诸如瓶、尊、炉、觚、盘等;另一类是文房用具,这与徽宗个人的喜好有关,比如文房四宝,胎体显厚且呈墨色,釉为淡清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名。北宋官窑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胎无修饰,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的至高至上境界。常见釉色为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以粉青为上。北宋官窑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特的工艺技巧,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水波粼粼,晶莹剔透。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随着北宋王朝的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江南的临安(杭州)另创立的新窑。

宋皇室赵构避难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还在乌龟山八卦洞郊坛下附近再建新官窑。这是北宋官窑的延续,史称“南宋官窑”。有关南宋官窑的最早记载是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绍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里明白指出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带有内廷及大内的意思,也指出修内司窑是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的。用澄泥做坯,制作极其规整。因为釉色晶莹透彻而受到世人珍惜。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曹昭说修内司官窑特点是胎细釉润,色青带粉红,釉有深浅之分,有蟹爪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特征。这些特征描绘比《坦斋笔衡》要具体。“紫口铁足,蟹爪纹”等一再为明清两代文献所引用。

修内司窑的烧窑地点在凤凰山下,此说见于高濂《遵生八笺》。许多年以来,中外研究修内司窑的学者前往凤凰山下探究,大家看到的只有散落的瓷片、窑县残骸,未真正见到遗址的具体位置。

1996年9月,有人偶然发现了凤凰山南宋皇城遗址附近的老虎洞遗址,其所在地恰好是修内司营所处的位置,因洪水冲刷而暴露出大量青瓷残片和废旧窑具。当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并按照当地人的俗称,将它定名为老虎洞窑址。该窑址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南宋时,此处就是修内司营的驻地,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南宋修内司窑十分吻合。此后至2001年,考古部门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量官窑瓷片和窑具。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罐、碟、壶、洗、灯盏、筷子架等日用器;另还有觚、琮式瓶、香炉、熏炉、器座、花盆等摆设器。胎色有香灰、深灰、紫色、黑色等。紫口铁足常见。以厚胎厚釉为主,薄胎薄釉少见。釉色以粉青、米黄为主,还有翠绿、灰青、浅紫、黄色等,大部分釉面有冰裂纹。在大量瓷片中,发现有的瓷片底部釉下用褐彩写有“修内司”“官窑”字样。

继修内司官窑以后,南宋又建了第二座官窑,叫郊坛官窑,其窑址在今天的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20世纪初,窑址就被人发现,瓷片不断流入杭州和上海的古董市场,由此引起了中外研究陶瓷人士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窑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清理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为配合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工程建设,又对作坊遗址进行了补充发掘。这一系列发掘,使大家对南宋郊坛官窑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出土的瓷片中,完整复原了各类品种,有日用瓷,也有陈设瓷,而陈设器大都为礼器,多仿商、周、汉古铜器及玉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