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锔瓷:衍生残缺之美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陶瓷裂痕有一个专用字,叫璺,与纹同音,读去声。陶瓷有了裂纹,或碎了,现在人的处理方法很简单,丢垃圾桶。但如果是在过去,如果是古董式、大价值的陶瓷,怎么办?那就得补。

修补瓷器也有一个专用字——锔。锔瓷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交融的手工活,虽然其起源已无从考证,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据此推测,这门手艺至少跨越一千年历史。民间有一句俗谚: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技艺。由于瓷器表面极其坚硬,除了金刚钻,其他金属钻头都难以打孔。

过去手艺人走街串巷,以艺谋生。乡间常有各类吆喝声:磨剪子啰戗菜刀,弹棉花絮棉絮哟,修伞补伞啰……锔盆锔碗的手艺人也侧身其中。据说盆碗锔好后,要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以防渗水,并向主家讨水喝,把水倒在新修补的瓷器中,如果滴水不漏,才算“功德圆满”。我生也晚,如此锔瓷的场面未曾亲睹过。

锔瓷的主要工具,除了金刚钻,就是锔钉。锔钉品类繁多,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等。为增加锔钉的延展性,还特别在钉中掺入少量黄金,让其金光灿灿,永不锈蚀。当然这只用于修补古董或贵重的瓷器。

锔瓷可分为粗活和秀活两大类。粗活就是为民间生活日用品进行修复,所用的金刚钻、锔钉都较大,粗糙单一,锔钉多是清一色的铁钉。秀活则专门服务于达官贵人、王爷公侯,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由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雅致,人见人爱。乾隆年间还逐渐形成了“锔活秀”,一些有绝活的手艺人由被动修补而主动作秀,与现在名角儿的表演作秀差不离。这也让锔瓷行当在古董、古玩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将锔瓷称为一门艺术,主要针对独辟蹊径的秀活而言。碎瓷件的每一条裂痕、每一道纹路都有独特的走势和形状,直斜曲弯,或如枝蔓横生,或像闪电乍现,或似蚯蚓爬行。工匠就要琢磨这些裂纹,通过艺术构思,运用手头精湛的手艺,对缝、定位、钻孔、选钉、上钉……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并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其中,有意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适当装饰,用以寄托种种美好祝愿。如杯口杯体锔刻莲荷、小鱼寓意连年有余,碗或盆边锔一尾游鱼象征如鱼得水,锔一只展翼的蝙蝠暗寓福从天降,或一枚树叶,或几粒梅蕊,独运匠心,让残缺衍生出大美,真正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有“天下第一锔”之称的辽宁王振海,在锔瓷界响当当,据说握有24种72样136道修复古旧瓷器的绝活,已经锔了近10万件作品。其中最为传奇的一件是“七合盏”,由越窑(宋代)、景德镇龙窑(清代)、青花瓷(元代)、龙泉窑(宋代)、南海一号(明代)各朝代的数块碎瓷片构成。王振海以高超的手艺,通过内外嵌丝、平锔、嵌锔、梅花钉、镶嵌等技法,将其锔成了一个精美绝伦、严丝合缝的茶盏。在2011年举办的香港个人锔瓷展上,“七合盏”吸引了众藏家的关注,一名美国人开价1200万元人民币,欲收入囊中,却被王振海婉言拒绝。他有一个原则,一颗爱国心:自己的锔瓷手艺可以传遍全世界,但任何一个古董物件,都不能从自己手中流向海外。

王振海还修复过一只北宋时期的碗,碎成了100多片,看到那支离破碎的一堆,其他工匠都认为回天无力,肯定修不了。外号“王老邪”的他不服这口气,冥思苦想,“闭关修炼”,愣是花了三个多月,一片一片地拼接锔好,让这只老碗重新焕发出生命。也许这就是锔瓷的精神境界,既在于看到新生命诞生的无穷喜悦,也在于修补过程点点滴滴的付出和智慧!

锔瓷大师和陶瓷古镇有过一次交集。2012年4月22日,王振海锔瓷艺术作品展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内举办,以“重塑传统锔艺、再现修复艺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王振海锔瓷代表作20余件,同时王振海现场演示锔瓷修补全过程,演绎拿手绝活,让他那“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从业理想完美绽放,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锔瓷的艺术魅力。

如今,锔瓷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一些锔瓷代表性传承人还特意将此技艺带进校园和社区,以期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并爱上这门渊源久远的工艺。不仅仅是锔瓷,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能在时光的沼泽里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如何保护、抢救、传承,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

编后话

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独运匠心,让残缺衍生出大美——这,就是锔瓷的独特魅力。

穿街走巷,沿路吆喝。记忆中的锔瓷师傅,曾经是瓷都景德镇的一道风景。时过境迁,如今,锔瓷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前,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推进,锔瓷作为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如何进一步保护、抢救与传承,并使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且爱上这门久远的工艺,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思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