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要以及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建设推进,为陶瓷艺术与红色文化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陶瓷是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首先表现在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血脉相连。当代学者曾群洲在对赣文化进行分类研究时,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便赫然在列。其次,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都扎根于人民群众。无论是陶瓷文化还是红色文化,其生命根基与活力源泉均来自于人民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愿景与心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趋向,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这是二者得以结合的根本条件。
市场需求也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江西是红色旅游大省,红色旅游接待量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消费顾客。二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驱动。近两年来,景德镇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拓展经贸文化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做大“瓷文章”。三是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而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可以满足人们心灵的需求。
政策扶持又为二者的融合创新注入了“强心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多次提到陶瓷对江西发展乃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并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保护红色文化、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形势下,景德镇政府提出了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创建“一个中心”、打造“一个新区”、构建“三大高地”的发展战略,加快“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推动企业加强产能合作、打造“网上瓷都”、推出扶持电商产业政策及配套金融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无不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时代机遇和发展保障。
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探索传统陶瓷艺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但进展一度十分缓慢,期间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景德镇的传统陶瓷艺术是在古代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其陶瓷创作仍是以传统工艺技法与艺术表现手法为主,这种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但与红色文化带给人的直观印象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且在人以往认知里红色文化载体往往是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很难让人与陶瓷艺术产生联想。
更为困难的是,二者的融合不单单要体现在形式上,更要集中在思想内容上。首先,二者的融合需要反映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次,二者的融合应当体现和反映当下中华民族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现新中国建设发展的时代面貌。最后,二者的融合还需要体现和反映中国在国际上大国崛起、伟大复兴的内容,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呈现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中。这无疑是对陶瓷艺术工作者重大挑战。
另外,我们的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往往只醉心于陶瓷艺术的创作,忽略了新时代下对陶瓷艺术理论与批评理论的构建与创新,致使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缺乏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引导,只重视陶瓷艺术外在的形式美感,忽视了陶瓷艺术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寓意的思考。没有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没有扎实体悟红色文化的深远内涵,致使最终产出的“红色”陶瓷作品徒具其型,不具其神。目前,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陶瓷艺术与红色文化融合之路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问题及陶瓷艺术发展的种种现实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要加快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在探索传统陶瓷艺术创作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时,必须加强对创作者的培养,尤其需要注重对其政治思想素养的提升。其着力点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依托景德镇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提高其思想觉悟,真正实现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创作与红色文化在精神内核层面的有机融合。(二)组织陶瓷工作者培训班,加强艺术沟通与理论引导,以便党和国家方针原则更好地传达到陶瓷工作者中去,提高其自身理论水平,在精神层面自觉地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其次,要依托组织团体,鼓励高水平大事件纪念性创作。景德镇在实现陶瓷艺术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景德镇陶瓷协会、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协会、文联等组织团体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主题创作、“红色”陶瓷展览等活动予以正向引导和积极鼓励,促进高水平的“红色”陶瓷艺术作品的产出。另外,国家历史大事件、新时代新思想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创作源泉。同时鼓励高水平创作,让陶瓷艺术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得到境界性体现,并打造好“领头羊”角色,从而引领景德镇“红色”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
最后,要加强新时代陶瓷艺术理论构建,促进深度融合。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又能够指导实践。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加强陶瓷艺术理论的构建,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关系,谋求与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时代精神的深度统一,才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陶瓷艺术理论上的突破创新,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匠气”,让陶瓷工作者真正的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中来,感受新形势下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以便更好地感受时代的脉搏。陶瓷艺术创作,不是无源之水,它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需要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激活红色基因,开掘红色文化资源,这是艺术创作生命力的源泉,更是理论重建与文化自信的表现。
红色瓷都的文化产业创新之路,其意义深远重大。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更是标志着中国创造的不断深化,是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标志,也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以往国外人士盛赞中国陶瓷,并以CHINA(陶瓷)来命名中国,是因为陶瓷工艺的精美绝伦,今天他们再次认识陶瓷与中国,却是因为精美技艺之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