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作者汪本柱退休前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任党支部书记。正是这段经历使他能亲身参加了御窑厂的发掘工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让他用相机和笔记录下了这一段历史,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
《御窑的那些事》由八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御窑遗址大门内外广场整修情况”、“修建御窑西侧窑炉遗址保护房”、“整治和绿化环境”、“修建珠山北麓遗址保护房”、“重修佑陶灵祠”、“御窑遗址内居民楼拆迁”、“制作大型唐英群雕”和“制作微缩景观瓷雕御窑厂”。整个美篇共用照片101帧,文字3347字。
美篇重点介绍了文物发掘和御窑地面纪念建筑修建工程。其中着力最多的是“重建佑陶灵祠”,即童宾纪念祠。童宾乃明代烧窑工,其时因难以烧好御瓷青龙缸,众窑工被督造官鞭笞威逼,童宾出于义愤跳窑自焚,龙缸却由此烧造成功。为此,镇民和瓷工建祠祭祀,童宾被尊为“风火仙师”,后清廷敕封他为“广利窑神”。唐英督陶时曾重修其祠庙,并题写“佑陶灵祠”的瓷制匾额。当年祠庙就建在御窑厂内东辕门南侧,1953年因城市建设被拆除。此次御窑发掘整修,重建佑陶灵祠被列为重点工程,作者对此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对该建筑的占地面积、建筑高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祠内童宾神像和两旁供放的各脚窑工即把桩、驮坯、架表、收兜脚、打杂、三伕半的神像及其衣饰,美篇都介绍得一清二楚。对七尊神像的制作者,图片也有介绍,他们都是景德镇陶瓷界的知名艺术家。照片中,还有众多不知名的工匠在默默地为御窑工程忙碌着,他们或雕刻,或凿石,或锯木,或架梁,作者的镜头甚至对准了浙江晋云采石场。还有10余帧拜送神像、灵祠落成的照片,则把民众对陶瓷先贤的崇敬之情,真实地留在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画卷中。
制作大型唐英群雕也是一项重点工程。唐英是景德镇陶瓷历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他对清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及其发展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在御窑厂增立了唐英半身座像,其两旁为群雕。群雕表现了唐英在景德镇的两个感人画面:一为唐英初到御窑厂“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终于从对陶瓷“茫然不晓”的门外汉变成“精于此道的内行家”的场面;另一为七旬老翁唐英从广东复调九江回景德镇时,“合镇士民工贾群迎于两岸”的生动情景。两组群雕,是唐英为景德镇陶瓷鞠躬尽瘁并受到市民崇敬爱戴的真实写照。
制作微缩景观瓷雕“御窑厂”,并将其陈列在龙珠阁大厅,是这次整修发掘的新创意。微缩景观以明清御窑厂图、首都博物馆藏品青花圆桌面御窑厂图为依据,采用陶瓷材料制作,全景式的重现了景德镇明清皇家御窑的繁盛场景,为观众对景德镇御窑厂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了清晰的实物参照。
地底下的御窑宝藏,无疑是这次发掘的重头戏。美篇用两个板块披露了“修建御窑西侧窑炉遗址保护房”和“修建珠山北麓遗址保护房”的工程情况。例如,读者可以直观看到2002至2004年考古人员对御窑厂遗址首次正式考古发掘时清理清末民初御窑厂的北围墙、洪武永乐时期的葫芦形窑炉等一批遗迹和一大批明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御窑遗物的实况,出土的难以数计的古瓷令所有人由衷赞叹景德镇地下宝藏的丰富!明清御窑厂难以估量的连城价值,也就跃然纸上。
美篇不但记录了御窑发掘整修的过程,也给历史留下了因该工程而拆掉的一些建筑,这些照片都是无比珍贵的。例如原市政府大门,老一辈人都有印象,30岁以下的市民可能就不知道了;又如佑陶灵祠就建在市政府大礼堂原址上,而“被烧毁的政府大礼堂”这张照片,给人以沧桑正道的感觉;再如修整后的御窑工艺博物馆原为市政府会议厅,而修整前后的2张照片让读者感受到设计者的睿智。已经消逝的时光,往往能唤起人们沉淀的记忆。
政府对发掘修整的重视,民众对该工程的支持,在美篇里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用6帧照片展示了居民拆迁的情形,其中有已拆房屋的废墟,有待拆建筑的实况,还有拆迁户的明细表,以及省市领导的视察关心,文化部门的现场处理问题,2004年10月中央电视台在御窑发掘工地的现场直播等照片,都是各级领导对景德镇古陶瓷文化极度重视的明证。这些照片,给后人留下了御窑厂地面上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建筑实况,是研究御窑变迁史的珍贵史料。
知史方可传承。明清御窑是景德镇陶瓷的地下明珠,拂去掩埋其的尘土,它将闪耀出灿烂的光辉。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为御窑发掘整修而迁入工棚办公,本身就是发掘历史、保护遗存的英明之举。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近几年来,御窑遗址保护步伐突飞猛进,我们真的应该为御窑庆幸,为景德镇陶瓷的传承创新而祝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