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探讨:再说元青花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元青花,作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给陶瓷收藏和研究者留下许多未解之密,成为人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兴趣源泉。笔者想就此再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志趣相投的藏友们共同探讨。

大家知道,到了南宋,景德镇已成为中国瓷器生产和销售中心,瓷器的主流工艺仍然是以单色釉为重,并且胎体更趋变薄,甚至到了脱胎的程度,这可从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藏大批景德镇瓷器实物得到佐证。可是进入元代后,瓷器生产工艺和风格在短短几十年间却发生了根本改变,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笔者认为元青花的生产并非我国窑工所独创,而是在中亚波斯或阿拉伯工匠的主导下完成的,也许我的观点并不能为所有藏友接受,但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为什么?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来考量。

器型变化

我曾在其它博文中阐述过,元青花是元朝中亚藩属国来人来料定烧的生活瓷器,中亚窑工不但带来了钴料,而且还带来了新的生产工艺和理念。他们一反传统,生产的瓷器不但厚重,而且器型硕大,直接推动了制瓷工艺的变革,在练泥中加入了麻仓土,实行了二元配方,瓷器也从常见的胎装饰(如印花、剔花、划花、贴花和刻花等)而转向釉下彩绘,这些改变与蒙古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有直接关系,他们都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食,盛装食品的器物必须够大够厚,不然根本装不下,端不了这些食物,汉民族那些小杯小碗对他们而言完全不适用。因此,元代瓷器无论是青花还是其它类瓷器,碗、盘、瓶、罐,无不都厚重硕大,如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馆藏有直径40多公分的大盘和20多公分口径的大碗,成为鉴定这个时期瓷器的一个重要参考。

绘画风格的变化

元青花绘画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非常写实。尤其早期的绘画完全不同于中原瓷画风格,比如以长颈鹿为原型的瑞兽、西蕃莲,而蕉叶纹、莲纹和水草、云纹都与中原绘画不同,蕉叶像鱼骨,莲纹成“门”字形(八大码),而水草有如君子兰叶片肥实,元青花图上的鱼不但写实而且动感实足,而云纹则如抽丝细密而宛转。

元青花绘画风格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波斯和阿拉伯工匠主导,绘画以缠枝西蕃莲、“门式”莲瓣、鱼骨形蕉叶、水草游鱼和瑞兽为主体纹饰,兼有少量中原特征的花纹,如卷草纹等,这段时间持续并不长,因为中亚工匠都是官籍匠人,不可能在景德镇长期住下去,他们一边指导元青花生产,一边对景德镇本土窑工进行培训,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培训了一批能工巧匠,让元青花的生产得以继续下去。第二阶段则以景德镇本地窑工为主导,绘制的元青花花纹除了继续中亚工匠传授的纹饰之外,开始创新性地加入中原文化元素,如元曲中的戏剧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传说“鬼谷子下山”,还有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龙凤纹等,这期间元青花仍然在浮梁瓷局监督管控下按订单限量生产,定向销售。第三阶段是无序生产阶段。元朝于1278年(至元十五年)在浮梁设立瓷局,瓷局延续到1352年(至正十二年),维持了74年,而实际时间可能更短,因为当时景德镇所在地区农民武装反抗一直没有停息,元朝对景德镇的控制并不彻底,1351年(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并于至正十六年完全控制了景德镇地区,到了至正二十年则为朱元璋所统治。

由此看来,元青花生产从1251年甚至更早时间就已经不在朝庭掌控之下,处于无序状态,窑工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出诸如大英博物馆藏大维象耳瓶之类的青花瓷(铭文记载生产时间为至正十一年四月)供器,同时也生产出了许多符合汉民族喜好的青花瓷。至正是元朝持续长达30年的一个年号,凡在此期间生产的瓷器我们都可认定为元青花。

青花瓷的无序生产,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青花瓷绘画工匠;二是为青花瓷在国内国外的普及应用和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为明清彩绘瓷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技术储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