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花铁线描:清新淡雅线条如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阅读提示

铁线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它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青花瓷问世到现在,之所以能长期流行,是因为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和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传统青花用线基本上分工笔线条、写意线条两类。而工笔线条即铁线描,料性均匀,线条圆润,如铁丝一样刚劲有力,笔的含料要饱满,描线时运笔速度要均匀。明代青花铁线描技法中的铁线描人物约在明代万历年开始,其青花发色清新淡雅,人物绘制手法潇洒随意,釉水肥润,线条流畅。青花铁线描瓷器在清代又有了发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明代,清代铁线描画线条犀利,刚劲流畅。

左手持坯,右手执笔,随着笔尖微微地滑动,一道道如丝的线条跃然坯上,每一笔都是那么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很快,一个人像出现,画面十分精细。近日,记者采访青年陶瓷艺术设计师查启涛时,他正端坐案前精心创作,看似简单的线条勾勒,寥寥数笔,就把人物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清晰流畅。

90年后的查启涛出生于陶瓷之家,自幼耳濡目染,酷爱美术。2012年,他从南昌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后,回到了景德镇,拜师学习釉上工艺。“我奶奶是市人民瓷厂老艺人,做鸟食罐颇有名气,母亲则继承奶奶的衣钵。”查启涛说,学艺2年后,他便跟随母亲学习青花铁线描工艺,将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下去。

“常言道:‘好马配好鞍。’中国人养鸟尤其讲究鸟具。别看鸟食罐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集制瓷工艺、绘画技艺、审美观于一体,既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查启涛介绍,鸟食罐是我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门类,不同时代、时期的烧制技术和时代风尚在鸟食罐器物上都有反映,小小“鸟具”浓缩了无限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手艺。作为盛食器的一种,鸟食罐在诸多养鸟器具中非常讲究,各种形状,各种纹饰,至今绵延不断,从核桃大小的鸟食罐可以折射出中国陶瓷业发展的历史。伴随制瓷业的发展,其造型、纹饰、色彩均达到最高水平。在人们眼里,它们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鸟具,也是一种极有品位的文玩器物。

说话间,查启涛开始画下一个人物,他先用铅笔大概标记了一下人物的位置,随后拿起画笔直接绘制。查启涛告诉记者,画多了就会有经验,定位后就能直接绘画,他所使用的是普通的釉上画线笔,只要掌握了手的力度,就能描出很细的线条。每个鸟食罐上绘画的人物数量并不统一,一般都有七八个左右,最多的是《百子图》,一个罐子上画出100个孩童,如何把他们摆布在一起,这就要求有很高的绘画功底。

在查启涛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一套20件的鸟食罐作品《梁山英雄图》,其中的16件鸟食罐上绘有水浒108将,108个人物的姿态、表情甚至连眼神都不一样,各具韵味。“市场上,将‘水浒108将’画在鸟食罐并不多见,由于绘制的空间有限,有些作品的人物神态、表情都是一样,眼睛就是一根线、一个点,而我想把人物各自的表情、眼神都画出来。”查启涛如是说。

2018年,查启涛萌生了创作的想法,他立刻行动起来,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画人物的表情,只要有一毫米的差异,人物眼神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人物的排布也是关键,有站着的,有坐着的,空间感要把握好,人物全部都是站着的,就会显得很呆板,必须错落有致。

聊到传承创新的话题,查启涛表示,全工笔的东西虽然费时慢,但他每画完一件作品都会有一种成功感,这也是对他自己心性的磨练。他要把这些传统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把功底打扎实,做些茶具,尝试些新的风格。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创作创新者一定要有积累,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