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家畈的故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在景德镇有一个地名叫毛家畈,旧时很有名,现在由于新地名不断出现,旧地名逐渐被人淡忘。这个毛家畈当时属于郊区,景德镇人习惯称东郊。毛家畈有一家曾称雄一时的部、省属企业——景陶瓷厂。其实,很少人知道,景陶瓷厂的前身是景德镇市建筑瓷厂。开始以生产日用瓷为主。是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毛家畈里故事多。

1959年初,景德镇经过近10年时间的努力,在私私联营、公私合营以及合作社营等形式的基础上,最终组建了十大地方国营瓷厂,即建国瓷厂、红星瓷厂、东风瓷厂、宇宙瓷厂、新平瓷厂(后人民瓷厂)、工艺美术瓷厂(后雕塑瓷厂)、红旗瓷厂、艺术瓷厂、华电瓷厂、建筑瓷厂。这些瓷厂规模都比较大,其中职工人数最多的是红旗瓷厂(5393人),最少的是宇宙瓷厂(1867人)。

为追忆建筑瓷厂的建厂史,我们采访了曾任景陶瓷厂工会副主席的曹小云和曾任景陶瓷厂分厂党支部书记、厂长的胡海梁。

曹小云、胡海梁回忆了建筑瓷厂建厂初期的风霜岁月。

二社是建筑瓷厂主体的前身,初创于1952年8月。二社的前身是“余协圣瓷号”,老板为余炳哲。1950年10月,余炳哲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号于1951年关闭,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工人姜海生等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指按等级定额的基本工资)。但事后老板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书法院,法院判决将资方的7栋坯房、1栋窑房、1座旧柴窑、1栋家屋(市犁头咀6号)和其它杂物等折合旧币抵做工人9个月的“共同工资”。

工人们为了生活,将这些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合作社,命名为“第二瓷器生产合作社”,并于1952年8月23日正式宣告成立。办公地点在犁头咀6号,社员98人。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主任余铁华,监事会主任卢铜匠,还制定了社章程。

1953年1月,为了扩大再生产,增添了两座新柴窑,吸收了劳工合作社80余人入社,社员人数发展到296人。1954年新建了4座新柴窑,第二批吸收烈军属合作社80余人入社,社员人数增加到1551人。1955年,二社生产的日用瓷供不应求,出口瓷任务连年增加,而要求加入合作社的个体户也越来越多,队伍壮大了,资金有积累,为了加强管理,1955年3月18日成立了党支部,詹陶山任党支部书记,沈贤满从南昌砖瓦厂调来任社主任,赵普从红旗窑具厂调来任副主任,1955年5月13日,经市委组织部批准,二社成立党总支,陈培林任总支书记。这一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056.74万件,完成出口瓷任务450箱,工业总产值完成356.50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1111人。

1957年初,随着生产任务的大量增加,已有的厂房设备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经市联会总社同意,二社自备资金15万元,集资50万元,在东郊地区的毛家畈建设新厂。至1958年新社址已具备生产条件,而且首次新建了6座煤烧圆窑。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坂新厂生产,1958年7月1日,二社经市委同意转地方国营,改名景德镇市第十二瓷厂。9月1日,市区的五社(十五瓷厂),六社(十六瓷厂)与十二瓷厂合并组建景德镇市建筑用瓷厂并成立党委,党委书记刘光希,厂长沈贤满。1958年,日用瓷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245.90万件、844.85万元,职工人数3735人,工资总额178.07万元,固定资产165.10万元,实现利润43.71万元。

建厂初期极其艰苦。1958年,厂房、设备、人员陆续从市区的犁头咀迁移到毛家畈,工人上下班全靠步行,来回一趟要两个多小时。刚搬来时,这里十分荒凉,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的时间是不准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要在门外等候。一次,一黄姓工人因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点钟就起床,走到厂里天还未亮,他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里休息一下,不料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到厂里时已经迟到了,为此他还受到批评处罚。当时的圆窑都是建在露天的,满窑、烧窑、开窑都是露天作业,碰上雨雪天,工人们穿蓑衣,戴斗笠工作。在试烧圆窑过程中,因为使用的仙槎煤温度总是烧不上去。工人们建议实行煤柴混烧,时任党委书记的刘光希就亲自跟班,有时通宵达旦,困了就在窑柴上睡一会儿。

1959年下半年,上级要求厂里抽调100多人去修跃进水库,由时任党委副书记金世范带队,由于大家共同努力,结果提前52天全面完成任务。1959年,厂里除了生产任务紧张外,还有许多基建的艰巨任务。当年,上级拨款150万元,扩建成型厂房8813平方米,还要建单人宿舍,扩建食堂,托儿所及仓库,购置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这一年,组建了建筑瓷厂运输大队,下设中队和小队。汽车运输成立了一个班,大板车成立一个连,土车一个排,肩挑运输一个排。为了武装运输大队,购置木帆船81条,大板车13辆,独轮手推车140辆。为使职工吃得饱些,在自办的农场内开垦荒地80亩,建了饲养场,养鸭1500多只,鱼12000余尾,猪300多头。1960年兴建行政大楼和东区两幢职工宿舍,所用木料全部是职工从山上砍回来的。落成后的行政大楼可谓是“一流的宏伟建筑”。

1960年3月,建筑瓷厂改名为“景德镇建筑卫生瓷厂”;1964年,成为国家建筑工程部直属企业;1965年4月,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厂”。

当年,市里组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的目的,就是生产发展建筑用瓷。但是,由于内外环境的原因,直至1966年开始,景陶瓷厂才开始踏上生产建筑用瓷和卫生瓷之路。统计数据表明,1965年,该厂日用陶瓷产量仍达1103.20万件,釉面砖产量只有7.44万平方米,卫生瓷产量也只有5841件。日用瓷仍然是主要的。只是到了1966年以后,产品结构得到逐步改变,1977年,日用瓷完全停产。

景陶瓷厂曾经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企业。其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在景德镇人心中是不可磨灭的记忆。今天,我们追忆景陶瓷厂的前身建筑瓷厂,为的是不忘历史,开拓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