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查艳
文/图
走进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如诗如画的山水,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一条条古街曲径通幽,林木葱茏,仿佛步入了世外桃源。建于隋唐、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保存至今的一大奇观——牡丹花堂,与宋高宗御赐兴建、庄重高耸的余童府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世代繁衍、延续至今、朴素淳朴的余氏族人,宋代以前就定居于此。
走进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如诗如画的山水,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一条条古街曲径通幽,林木葱茏,仿佛步入了世外桃源。建于隋唐、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保存至今的一大奇观——牡丹花堂,与宋高宗御赐兴建、庄重高耸的余童府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世代繁衍、延续至今、朴素淳朴的余氏族人,宋代以前就定居于此。
耆德村位于乐平市东北部,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1000户人家,却拥有5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自唐末建立以来,已有1100年历史,因与横路、涌山方言习俗相近,并均处于乐平北部,亦称“北乡”。村内有保存完好的3座古戏台以及徽派民居建筑、洛阳牡丹,现存饶徽风格的传统古建筑38处。以63号余爌府宅为例,该宅坐落于村中央,宅第三开三进侧门院庭式,二天井二楼阁,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饰简练,由院门、院庭、大门、前堂、前天井、正堂、后天井、后堂组成,为乐平现存最久远的古民居建筑之一。古油坊、酿酒坊、古井、古桥遍布村落,还有46株绿意葱茏的古树。
耆德地形以山谷盆地为主,四面环山,溪水交叉,有狮、象、龟、蛇四兽关口,呈凤巢形,村东的耆德水通过接龙桥与翠屏湖北干渠对接,4口大水塘分布在东南西北各区坊,使耆德古溪涓涓细流经年不息,西岸正街为耆德明清古街,古色古香,自古人口密集,商贾云集,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这里沟壑纵横,土肥水丰,盛产粮棉、蔬果,共库重要支渠童公渠穿村而过,为该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使耆德成为乐平市重要的产粮大村。
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村里有一株约1.6米高的牡丹,迄今有800多年历史。据村谱记载,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朝请大夫”余童告老还乡之际,携孝宗皇帝御赐“耆德”牌匾,以及一株部下馈赠的洛阳牡丹回到老家耆德村。
余童为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任江苏华亭县尉、江西吉水县县令、河南信阳守军、湖北蕲州府知州、江西盐茶提举和朝请大夫等职。他的著名诗句“遥望洛阳其地华,牡丹花放不完家。山河破碎臣民恨,何日中原一统嘉”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余童一生清廉,留下祖业12亩田及1幢房屋,全部作为付予牡丹花管理者的酬资,临终前的嘱咐就是把牡丹花一代一代管下去。
这株牡丹自落根耆德村后,一茬一茬经久不败,年年清明节前都会开出80朵艳丽的花朵,花大艳丽,花颜油滴,花韵清馨,景色迷人,引得周边村民前来赏花。余童后人,世世代代都给予精心培育和养护。830多年来,牡丹花一直生长在一幢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徽派民居内,被乡邻所熟知,是耆德村的“镇村之宝”。
记者了解到,该村成立了牡丹花会,划出12亩水田,作为花会的资金来源,凡住老屋者,轮流负责为牡丹花除草施肥和浇水灭虫等事宜。住房不收租金,房屋修理费用由花会收入支付。
经历了千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风霜雨雪的耆德村,村里还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据村中老者介绍,耆德村人才辈出,俊杰星驰,素有“一村五进士,书香满耆德”之说。朝请大夫余童,绍兴十七年(1147年)科乡举第八名,次年与朱熹同登王佐榜,以《易经》录取三甲进士第六名。余童据考是南宋著名改革家、军事家,因镇守信阳、改良民风有功,皇上赐与“紫金鱼袋”奖,后升任蕲州知州、江西提举乃至朝请大夫。后因与秦桧政见不合,受秦桧排挤告老还乡,告老还乡时皇上赐与里名“耆德”,于是,余童便带着这块御赐里名回归乡里颐养天年,专心著述,著有《蒙斋进士集》《易解尚书说》《太极图说》《性理二雅》等共有一百二十卷。
建于1100多年前的村庄,在历经千年风雨后,村庄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始终未变,但千年古村耆德村,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已发生了巨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村民依托古村落优势,兴建了农耕体验馆、休闲观光采摘基地,通过创评书香农家,推出功德榜、成才榜、好人榜、能人榜“四榜”文明创建活动载体,涌现出一大批古建工匠、科技能手,先后有90多名农民子女考取大学走出山门,38人返乡创业,6个家庭农场、富硒米业生产基地以及长林古建公司等为千年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主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