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商号,作为瓷器门店,这些瓷号一般都不开在繁华的街面上,而是设在深深的里弄之中。就此,我也采访过一些旧时开瓷号的后人,他们说,过去做窑户老板的虽然相对来说比较有钱,但大多都出身贫穷,小时候吃过苦,后来虽然有钱了,但仍保留着节俭的习惯。他们在不值钱的弄堂里建起了住房(旧时称家屋),为了节约开支,他们把家屋的前段作为店面,后段则用于居住,并在大门门楣上署上瓷号的名称。
陈家弄,在景德镇历史上至少有三条。
第一条是处于石狮埠街道的上陈家弄,该弄本来有上下弄,御窑景巷改造中,下弄被拆掉了,现仅存残缺不齐的上弄。据传,该弄形成于明朝,都昌陈氏家族迁此,故名。1973年里弄整理过程中,为区别于太白园街道的陈家弄,改名为上陈家弄;
第二条处于周路口街道的陈家街(现名)。陈家街原也叫陈家弄,也是1973年整理过程中,为避免与太白园街道的陈家弄重名而改为陈家街;
第三条即现在的陈家弄,该弄地处太白园街道戴家弄下头,只有上弄,没有下弄。隔中山南路与千佛楼相望,为东西走向,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北与石鼓里相通,长260米,宽1.8米,早时全是青石板铺地且干净整洁。据传,明代的时候,有大户陈氏在此居住,故名。清光绪元年重修街道时,在弄口树立“陈家衕”石坊,至今犹存。
在景德镇,陈家弄名声极大。出名的原因是这里分布着民国时期很多有名气的瓷号,如“陈同泰瓷号”(陈青山创办)、“刘义昌甡瓷号”(刘经荣、刘经华创办)、“刘宝丰瓷号”(刘书籍家族创办),另还有复姓欧阳家开办的瓷号等,还有一些瓷号有待考究。
“刘宝丰瓷号”后人刘贤柏是笔者光明瓷厂的同事,巧合的是我们还是同族同乡同村人(都昌县汪墩乡刘杨村)。以前只粗略地知道他家是窑户,这次,为弄清来龙去脉,我到陈家弄41号对他进行了采访。他告诉我,他现在居住的41号就是刘宝丰瓷号所在地。据他的先辈说,“刘宝丰瓷号”创立于清康熙年间。其祖父刘书籍,生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为刘宝丰瓷号传人。其祖母庄金凤,生于光绪甲午年(1894年),比祖父长3岁,生性强悍,个子高大。刘书籍经营“刘宝丰瓷号”时已有槎窑一座、坯房三栋,槎窑在珠弄里河边,坯房分布在千佛楼、积谷岭、珠弄里。得益于庄金凤的协助,“刘宝丰瓷号”在景德镇灰可器行当里名气很大。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机对景德镇狂轰滥炸,坯房、窑屋被炸毁,损失惨重。生性胆小的刘书籍惊吓过度,一病不起,当年就去世了。刘书籍、庄金凤一生未育,刘贤柏父亲刘圣祥是刘书籍的侄儿,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很小的时候过继给刘书籍、庄金凤为儿。刘书籍过世时,刘圣祥还在读书。小的时候,刘圣祥过着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没有接触过坯房和陶瓷。刘书籍过世以后,庄金凤就扛起了刘宝丰瓷号的大任,并且一直坚持到了景德镇解放,庄金凤也因此在瓷业里获得“女强人”的称号。刘书籍过世后,刘圣祥放弃学业,跟着庄金凤管理窑业。
1949年景德镇解放,庄金凤55岁,她把参与联营的事全部托付给了刘圣祥。1952年,刘宝丰瓷号用槎窑和坯厂入私私联营厂新生瓷厂,刘圣祥任原料股长;1954年,新生瓷厂转公私合营,刘圣祥任业务科副经理;1956年,新生瓷厂加入第九瓷厂,刘圣祥任生产科副科长;1958年,公私合营,第九瓷厂、第六瓷厂、第七瓷厂组成红旗瓷厂并转为地方国营,刘圣祥任车间副主任;1961年,红旗瓷厂分为红旗一厂和红旗二厂,刘圣祥分配在红旗二厂;1962年,红旗二厂更名光明瓷厂;1975年,刘圣祥在光明瓷厂退休。2002年病故。
陈家弄,这条至少有四百年历史的里弄,虽历经风霜,磨难重重,但总算保留下来了。可分布于此的老屋大多已有百年历史,损毁情况比较严重。笔者在此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这里的保护利用力度,让陈家弄这条有记忆、有乡愁、有温度的里弄发挥它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