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樵创办“中国景德镇瓷器公司”
笔者在采访裕民公司(后东风瓷厂)口述史时,接触到了一位裕民公司发起人之一的胡鹤卿先生的档案,里面其自述曾在“中国瓷器公司”从事看色(选瓷)、上街(筹货)和押运(瓷器)的工作经历。胡鹤卿,1904年生,南昌人。早年在南昌和景德镇两地求学。1917年在花园里跟着师傅(老板)学徒看色,两年出师后依然在师傅家看色;1936年在喻丰厚瓷行(五间头)看色。1946年,由上海瓷商周悦溪、彭桂生出大股,余昭益、胡鹤卿出小股创办“恒顺祥”瓷号,胡为经理。1950年底,恒顺祥与其他窑业老板及有关瓷商发起成立联营性质的裕民股份有限公司,胡鹤卿作为股东之一参与企业管理。裕民公司后来改公私合营(裕民瓷厂)第一瓷厂,国营东风瓷厂。胡先后任烧炼车间主任、生产科长等职。
胡鹤卿自传中道:“1940年,由瓷商尹佑卿介绍到中国瓷器公司(富商弄、陈家岭)看色、上街、押运,共计6年。经理周悦溪。1945年底,该公司分股,周悦溪、彭桂生、余昭益邀我合伙做脱胎(开坯厂),牌号恒顺祥。”
由胡鹤卿自传语句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中国瓷器公司”至少在1940年或之前就开办了。二是“中国瓷器公司”是一个不完整的表述(简称)。三是公司的地址在富商弄和陈家岭两处(瓷庄性质)。四是周悦溪作为经理应该是该公司股东之一。五是1945年底,周脱离公司,自立门户并邀景德镇懂瓷器的人开办生产性质的坯厂,然后销往上海等地。
之后不久,笔者在查阅陶瓷史料时,无意中发现曾任景德镇旧商会会长吴少樵儿子吴仲嘏回忆其父亲的文章,其中写道“1936年,公(吴少樵)应香港瓷商顺泰祥瓷号老板杨有翰与张国兴瓷号老板张树青等邀请,赴香港访问,以便为景德镇瓷器打开销路(吴当时在商会任职)。1939年,吴少樵赴上海创办‘中国景德镇瓷器股份有限公司,’筹资国币10万元。总公司设在上海八里桥街(后云南南路)余庆里5号,门市部设在南市新北门福祐里。同时在景德镇富商上弄设立瓷庄,专门从事瓷器采购,派人押运至宁波再转外轮运上海。同时,该公司还为景德镇瓷商到上海做生意提供方便(收购)。一时间,公司生意兴隆,且大都做西方出口生意。抗战胜利后,副经理李颂干因故辞职,吴少樵就召其长子吴锡龄来上海主持销售业务。吴锡龄同济大学毕业,懂英、德两国语言。他抵沪不久,就加入上海市瓷商业同业公会,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1951年,当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后因为响应科技人员归队的号召,他到六机部船舶管理处工作。于是,吴少樵亲自主持瓷器公司的工作。后来,吴少樵在上海的公司可能参与公私合营(合作社),职员也收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职工。”
由上述可以得出结论:胡鹤卿自述的“中国瓷器公司”就是吴少樵的“中国景德镇瓷器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股份制性质,胡鹤卿提到的周悦溪经理应该是股东之一。同时,这家公司专营景德镇瓷器,在景德镇设立瓷庄,地址在富商上弄,号称“中国瓷器公司”,招募当地有经验的瓷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吴少樵是安徽休宁人,早年靠开钱庄、油盐店、绸布店发家,成为徽帮的头面人物,两度出任景德镇商会会长。吴少樵能够在上海开办冠以“中国”头衔的景德镇瓷器公司,说明吴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与上层人物的人脉关系非同一般。
彭友贤创办“中国瓷厂”
彭友贤抗战胜利后在景德镇创办“中国瓷厂”,完成了一位由画家、诗人、设计师转为陶瓷实业家的过程。彭充分利用办瓷厂的有利条件,大刀阔斧对传统瓷业进行改良,比如他亲自设计研制了脚踏陶车,也就是借鉴缝纫机的原理制作脚踏做坯车、利坯车,这为后来景德镇瓷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彭的中国瓷厂是专门生产琢器类产品的,如茶具、饭具、餐具等,期间,对传统类器型进行改良,花面进行创新,所以,中国瓷厂名声在外。1946、1947年,他的瓷厂两度接受“国府定瓷”任务。1946年7月,景德镇陶校接受了一批抗战胜利纪念瓷的制作任务,主要有两类:一是陈设瓷(花瓶等);一是新型餐具。新型餐具中的琢器部分就是由彭友贤及其中国瓷厂设计生产的。这批新型餐具在装饰上精心绘制了吉祥图案,并用赤金在周身书有“纪念胜利”字样。此批餐具由国民政府以国家名义赠送给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及美国特使马歇尔。
次年,陶校又接受了以国家名义赠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庆瓷,就是餐具一套。彭友贤的中国瓷厂又承担了其中的琢器类品种的生产。彭友贤在原有餐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画面也重新设计,数易其稿,最后定稿为“双龙戏珠”。这套餐具送到英国后,受到英王的高度赞赏。
1948年,中国瓷厂由于资金原因而停办。彭友贤也于次年4月病逝,享年43岁。
在已有的景德镇史料、志书中,找不到“中国景德镇瓷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瓷厂”的记载,这是一大缺憾。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彭友贤的中国瓷厂创办的准确时间、具体地址、全称(“中国瓷厂”可能是简称)、规模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