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之名,源于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的地缘特点。而石城之景,无疑也当得起“山清水秀”的形容。此间有久负盛名的丹霞地貌,有莲叶田田的万亩荷塘……当然,石城县境内最大的特点还是石头。迤逦群山,重峦叠翠,这地上的、山上的石头不仅多,而且奇。
听人讲的次数多了,我便有种想要一睹真容的冲动。于是,某日闲来无事,我找了个理由,向领导请了两天的假,背个书包就出发了。
我的目的地是大畲村,当时正是七月份,位于大畲村的百亩荷花观光园里,千荷竞放,莲开万朵,远远望去,煞是齐整。种植荷花的那片水田极为广阔,足有数百亩之多,且有芳径可以通行,从荷花园外直达荷花园的中心。人若站在花间阡陌上,朝着四周打量,满眼都是碧油油的硕大的叶子,叶子的中心是一个个莲蓬,还有一朵朵的花,当此时节,白的粉的花开得颜色正好。这样的荷花园于视觉是一种享受,于心灵亦是一种润洗,也难怪周敦颐有爱莲之说,古今之人对于美的感受原是一般无二的。
我在荷花园中逡巡,路上遇到好几拨来此赏花拍照的人。从清晨到晌午,他们的相机快门声响个不停,一如老友久别重逢时的闲聊。想来,有不少人与我一般,专程为“荷”而来。我将看花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一名友人在后面秒回:周末出发,不知道莲花会不会等我?
荷花园的背后是古意盎然的民居和怪石峥嵘的山脉,在这红花绿叶的映衬下,房子的古朴又增了几分,山的秀色也多了几分。当然,以古而论,大畲村首推南庐屋,甚至放在石城县,乃至赣州市,南庐屋也算得上个中翘楚。
相传这南庐屋为清乾隆年间北关义士黄声远出资建造,故而又名黄家屋。游人初到南庐屋,第一感觉就是这地方真大啊!作为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南庐屋号称占地15000平方米,全屋有房间九十九间半,剩下这半间想是因为“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古训刻意未建。在这里,你能见到水墨画里的高墙深院,见到青砖黛瓦与雕花门窗,亦能见到几个赋闲的老者,人与物,皆是景与情,也皆说着老屋的沧桑变化。
就大格局而言,黄家屋中间四栋厅堂,屋外一个大坪,厅堂大而阔,称得上“大气”二字,房间里则有一些旧时物件,又称得上“古老”二字。坪中的水文呈月牙形状,仿佛天上的月亮未圆时曾经跌落这里,变成了一方池塘。每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人们都可见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画面。池塘边的柏树亭亭如盖,让人瞧见它们,便好似瞧见了一段岁月。
如今的南庐屋,人并不稠密,但是在从前,想必也曾人烟凑集吧。我能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黄昏时分,围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如梦似幻,似治疗饥肠辘辘的良方。片刻之后,晚风吹乱了炊烟,将整个村庄笼罩了去,若是从空中俯瞰,好像整个南庐屋都从地球上消失了。于是,人间一下子变成了仙境,真美啊!遗憾的是我晚生了二三百年,来的时候也不是黄昏。
有意思的是,无论站在荷花园中间还是站在南庐屋跟前,背景是同一座大山,而这山是大畲村真正好看的地方。虽然这个时节已无野生杜鹃花盛开时“其红如火,其艳如霞”的瑰丽胜景,那个有着“千佛丹霞,通天胜境”之称的通天寨景区仍是不可不去的。
通天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中奇石肖人肖物,形态逼真。景区虽不算大,但是气象不凡,给人一种辽阔之感。人言通天寨上有三绝:“一是一阴一阳同处一山的奇特景观,二是完全不经人工雕琢的千佛丹霞,三是全国罕见的岩面龟裂地貌。”山中,清风徐来,吹着蓝天白云,也吹着地上万物。于我这种对地理常识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只有好看与奇特这些词可以形容。相比而言,石笋干霄、仙人犁田、将军桥、万人坑……藏在这些景点里的传说故事更易于我接受。
因是路线未熟,原打算第二天再用半天时间对疏漏的地方进行“补遗”,谁知入夜后领导打来电话,说施工队准备开赴龙南,让我速速返回。于是,都来不及说一声再见,我匆匆告别了大畲村,后来为生计辗转多处,一直未能重游,至今深以为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