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雕在陶瓷艺术中一般习称为雕塑,它是用瓷土塑造成立体形象,然后施釉(也有不施釉的)烧成,可以附属某一器物,也可以堆塑在器物上作饰件,更多的作为陈设艺术品独立存在,其品种主要是各种人物和禽兽,有的产品亦糅合一些镂、捏、浮、刻等手法。
圆雕是瓷雕技艺中最重要的基本技法,它具有创作表现力极强,运用的最多,作品最丰富,市场最广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数百年来,瓷雕业界中圆雕作品最受人注意,传世最久,名人名家脍炙人口。景德镇圆雕名家不乏其人,像曾山东、何水根、蔡敬标、刘远长、张育贤等,都是当代景德镇声誉卓著的圆雕代表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人的存在,以口传手授为延续方式,是一种活态文化。我市雕塑名家何水根的长子何德明便是如此,自幼随父亲学习瓷雕,继承了他的圆雕技艺衣钵。
何德明1976年随父何水根学艺,1980年至1983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进修,从事陶瓷雕塑创作设计至今40多年,他较好地继承了父亲何水根瓷雕艺术造诣,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81年,何水根、曾山东、刘远长和他共同完成《108将》的创作设计任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有较多的作品在企业投产,他在陶瓷界知名度由此得到了极大提升赞同和肯定。《江南七绝》、《妈祖》、《眯眯罗汉》等数十件代表作分别获得全国、省、市作品展览一、二、三等奖。
手拿蒲扇的芭蕉罗汉,起伏有致的面部轮廓,坚实而流畅的肌肉线条,精准的人物表情,随着创作者细细的修整,生动的人物形象被雕塑出来……近日,记者来到了瓷雕艺术家何水根故居,见到了正在工作室潜心创作的何德明。
“景德镇的传统雕塑以人物为主,这是十八罗汉之一的芭蕉罗汉,我运用了圆雕技法。”何德明说,圆雕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工艺难度大。传统作品的塑造特别要注意形象刻画,把握好衣纹处理、虚与实关系,没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是无法完成创作的。
工作室的案头上摆放着一团泥巴,何德明告诉记者,当他构思好人物造型后,就会随手捏一个小的造型,把构想中的形象塑捏出来,让思维活动对象变成具体形象,他称之为“捏小稿”。大致形态确定后,再将其放大,做细处理,如动态的确定、结构的调整、衣纹的处理、表情的刻画等。制作好后,还需要经过翻模型、成型做坯、施釉、烧制、彩绘、再烤花等一系列工序。
“我13岁开始在家里跟随父亲学习雕塑,从事陶瓷雕塑已经40多年。初学时,我对人体结构、衣纹造型的处理没有把握,需要父亲时常指点一下。那时创作一件设计造型感强的作品,要花费很多功夫,可烧制出来不成功,心里就会非常难过。”回想当年往事,何德明告诉记者,一件瓷雕必须经过1300多度高温烧成,受工艺制作和陶瓷材质的影响,即使在塑造过程中不产生破损,但经过提温烧炼后往往会出现缺陷,就必须有丰富经验,掌握泥性与火性,才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他也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一系列技艺的。
在何德明陈列作品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陶瓷雕塑,以“观音”、“罗汉”、“三星”、“八仙”等神话人物居多,不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这里都是我以前创作的作品,有一两百件,大都是传统文化题材的,比如《八仙过海》、《鹬蚌相争》等等,革命题材的也有一些。”何德明介绍,传统的东西加上了不同的道具,整个画面就很丰富,也增强了人物的故事性。相同的人物配以不同的道具,造型、衣着、纹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创新,慢慢地来细化。
“纯手工的传统工艺要时间、精力,要耐心、细心,能静下心来制作,现在很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这种传统工艺。”何德明说,他被邀请去景德镇陶瓷大学给学生讲课时都反复强调,从事艺术这一块,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提高艺术文化修养很重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不能丢,丢了就会失传,这不仅是对个人,对景德镇,甚至对整个中国都是一种损失。他表示,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每件作品成功烧制出来。今年他已到退休年纪,他表示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做下去。以后,还想成立一个博物馆,将自己以往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