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美味出自当时的珠山酒家,镇巴佬就叫它为珠山包子,以区别镇上其他店里的全发面包子。那时,镇上清真食堂的牛肉包子、公和圃的大肉包子也是很好吃的。珠山酒家坐落于麻石弄与中山路的十字路口东南角,缓坡边一栋二层楼。楼下外厢似乎卖包子油条等小吃,点菜吃饭则进里厢或上楼座。麻石弄十字路口在镇上颇有历史蕴涵,那张著名的“景德镇迎解放”的历史照片,记录的就是这里当年的西面街景。
幼时就听说珠山包子极好吃,但住处隔得远还少有零花钱,我只能是咋咋舌头精神会餐了。小学毕业考上一中后,家长大方奖了我五角零花钱,就邀了个发小想去解把馋。寻到了珠山酒家,只见门边一个竹编大簸箩里,纱布下堆了许多包子,旁边大锅上一摞蒸笼还在不断喷香气。这种包子热时看去外观正常,冷后就瘪了小了,不像别的包子,冷后还是丰满的模样。
当下就咬牙发狠,花两毛钱二两粮票买了四个热包子,盘子装了雄赳赳地踱进里厢桌边上。难得化血本吃回珠山包子,要从从容容细细品尝才过瘾!不急着开吃,先是观赏一番,接着,端起盘子嗅一阵香气。开始有口涎了,包子好像还烫手,就用筷子。面对久仰的美味,我手都有些哆嗦,一不小心,包子没夹起来,包子皮破了,有汤流了出来!
顿时顾不得斯文,立即伸手抓起了包子就往嘴边送,谁知包子里的汤汁还是烫的,忙吐出来却流到了手上。舍不得浪费又赶紧举到嘴边吸吮,那晓得包子里的汤汁又流到了肩上。我搞得手忙脚乱狼狈不堪,笑得同伴都被包子哽住了。头一个包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吞下去,却没有来得及品出什么滋味。第二个包子吸取教训,用手抓着吃,先在边上咬个小口子,慢慢的吸吮着里边的汤汁——汤真鲜呀!鲜得我差点咬住舌头。吸完汤汁,然后慢慢地转着圈咬包子皮,只吃到一点点肉馅边。那包子皮薄而韧,不像发面包子皮那么老厚松软,不软不硬有嚼劲;它的肉馅更是异常滑嫩松软鲜美,我让它在嘴里打转,品味良久,舍不得一口吞下去。那年代,只有年节时分,才能吃上凭计划票买到的一点猪肉,平时只能做梦吃肉,哪敢浪费半点荤腥!最后,看着盘子里几点汤汁犹豫不决。美味呀,如在家里是绝对要舔干净的。这是饭店,舔盘子就如同叫花子,实在有失体面。我马上是中学生了,不可有辱斯文,只好怏怏离去。
这珠山包子的美味,从此让我不能释怀。那时,我知道享誉四海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极好吃,却不敢奢望,心想能偶尔吃回珠山包子也很幸福了。后来,机缘凑巧认识了珠山包子的制作传人,得知这珠山包子竟与狗不理包子有渊源——在镇上最早做这种半发面包子的王老先生,就是民国时来自天津,其后技艺传给了儿子媳妇。这种半发面是要技巧经验的,制作肉馅更有讲究,地道猪前胛五花肉姜蒜盐酱等不必说,光是馅料搅拌,我就亲见包子传人手持竹筷搅了半个多时辰,直到竹筷能在馅糊中直立不倒方罢。和粉揉面择料剁馅包皮子全是手工不说,食材更是绝对货真价实,所以它才能让人回味不尽。
如仅于此,珠山包子不过是道地方名吃而已。但风云际会的WG,又给它抹上了一层红色文化的标记,衍生出“王森包子”的赫赫威名。当年WG,保市委的景市某学生组织,被大批造反派围困于昌江饭店,饥寒交迫之际,时任饮食服务公司经理王森,奉命悄悄向他们送去了珠山包子。第二天,珠山包子加冕为“王森包子”的盛名便横空出世,独领景德镇地方小吃一代风骚。
俱往矣——景德镇小吃而今是沧海桑田,云南米线南翔汤包沙县小吃永和豆浆还有汉堡肯德基等等统统进来,与冷粉饺子粑碱水粑争夺镇巴佬的胃口。珠山包子在捍卫地方小吃的江湖地位混战时当然责无旁贷:王森先生的夫人自珠山酒家退休后,曾在雷公岭路口上摆摊做包子卖,保持了珠山包子的原汁原味,算是为捍卫珠山包子的纯正血统打了几年保卫战吧,终于独力难支收了摊。而今,雷公岭的居民们,还会不时回味她做的珠山包子,惋惜她的魂归道山,不能像东京银座那位耄耋“饭团国宝”一样,一直把正宗珠山包子做下去。
衍变的珠山包子类似乎还有,不过已没有当年那么地道了。小区就有家X记包子铺,味道不错,偶尔去尝尝。只是,年老三高,包子油汤汁全不敢沾,肉馅(不知来路)也是勉强吞下去的。
对珠山包子的情结依旧,还源于对它的前辈的品尝。前些日子,有个亲戚从天津带了盒狗不理冻包子来。蒸熟后一尝,不知是嘴巴吃刁了,还是年老味蕾退化,觉得它不过尔尔,汤少,肉馅寻常,着实让我对它失敬。也许,包子该吃现包的,冻货的口感可能难与鲜货等量齐观的。看来,得找机会去天津一回,尝尝狗不理的鲜货,才能判别它与珠山包子的差异特色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