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雨夜
图/合安
过去人们习惯在此烧香求子,故名求子巷,后改求子弄。1973年换门牌时,观音庙2—26号并入求子弄,因谐音改名求知弄。昔日弄中1号建有青阳会馆(蓉城书院),开设过猪行、米店和饭店。现为居民住房。
求知弄东至童关栅门,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1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东端原有一小庙人称观音庙,还有一石板桥是通观音阁的必经之道,称观音桥。
从求知弄往一院方向出口处,是童关栅门,旧时附近有猪毛牙刷店、粉丝行等店铺,相当热闹。
“求知弄”这名字,乍听,总觉得有些书生气,以为是有一段巷中小孩求知的典故,不曾想,其实那里曾是烧香求子之处,弄堂也是由此得名,感觉颇有些意外。去求知弄之前,以为那里是个深巷,想象中,可以看到夕阳落照的青石板路,小巷中沉淀的经年往事,随着那斑驳的墙壁一层层剥落。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拆掉了许多老屋,旧时的模样现在能见着的已经不多。听这里的老人说,巷中的青阳会馆、巷口的童关栅门以及观音桥那刻满沧桑文字的石板都在这些年被拆了,旧时的许多邻居也都陆续搬走,在别处继续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留给小巷的,只是那曾经的繁华和喧闹,还有那些于老人记忆中定格的老巷画面……
走在求知弄的小巷路上,我似乎在寻找很久以前丢失的东西。在老人的讲述中,巷子里的繁华如在眼前,猪行、米行和饭店,以及喧闹的人声,在闭目沉思的这一刻,似乎都能感觉到,隐约间,仿佛可以听到锅碗瓢盆交响曲,那些让小巷子热闹非常的场景,透过老人的描述,逐渐生动起来。
“求知弄26号、28号、30号是猪行,17号、22号是粉丝行,2号是饭店(旧时称观音桥1号)……”谈起当年繁华喧闹的小巷子,今年近80岁的曹金荣老先生仍记忆犹新。老人说,当年父亲在福建做了3年学徒,学成木匠手艺后便只身来到景德镇闯荡。不久后,自己开了一家小店,做些家具养家糊口。五十年代,小巷内有三家家具店、四家饭店、三家米店、两家布店,粉丝店也不少,巷子里常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出了巷口,往里市渡方向,当年有一个码头,一些船只在码头停留,粉丝、布匹等物品也通过水运的方式,从其他地方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在老人们的心中,求知弄在当时的地位,好比如今最繁华的珠山中路,熙来攘往的人流构成了一幅别样风景,让小弄堂显得格外显眼,当年的那段繁华岁月也算得上是小巷子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吧。
曹金荣老先生谈起那段往事,尤其对抬花轿和求子传说情景清晰。他出生于1939年,住在求知弄26号。五十年代,每每到了良辰吉日,总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在求知弄烧香求子,结婚时,人们会抬着花轿经过求知弄,一帮巷中的孩子就跟着那花轿一起跑,热闹的场景,在他的记忆中,坐着花轿来求知弄的新娘,多是戴凤冠、穿旗袍的打扮,那扮相十分俊俏,至今仍会偶尔想起。而巷中最多时,一天曾来过两三顶花轿,求知弄的“求子传说”想必也让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也成了小巷的招牌。“说是当年有对住在青塘附近的新人,他们从家中出发,坚持要抬着花轿到求子弄过一朝。那时,轿夫和伴乐的人不能进屋,只有新娘子和她的家人有资格进屋。新婚者大都会来到求知弄过一下的习俗。”曹金荣老先生饶有兴致地领着笔者来到求知弄往一院方向的出口,指着一处被拆除的空地说,那里曾有一个土地庙,是巷子内用来烧香求子的地方,里面曾有一个石头做的“土地公公”和善男信女们插香火用的台子。
在曹金荣老先生的讲述中,不难听出他对这条里弄往昔的眷恋。他深有感地说:那时的邻居就像一个大家庭。就在这里,他跟随父亲学木匠手艺,他特别喜欢小巷子里的热闹,为赶热闹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没少被父亲骂过、打过。回忆起自己的小木匠生活,仍很留恋。他说,五十年代,父亲喜欢喝“高粱”酒,早中晚各喝二两,而这样的习惯也“遗传”到了自己身上,自己至今还保持着每天喝酒的习惯。除了喝酒的习惯外,也得到了父亲木匠手艺的真传。1955年,当时求知弄有三家家具店,分别姓饶、江、曹。三家家具店店主的小孩在长辈的要求下,一起去考当时的家具厂。他当年才16岁,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后,他考了78分(当时只要过了60分就能录用),其他两人分别考了70分和62分,这一点,曹金荣老先生至今仍觉得十分荣耀,毕竟那是自己凭本事考了高分。
在他的记忆中,五十年代,自家的家具店生意出奇的好。由于求知弄商家云集,对“打锤”(木制,用来架放扁担的一种工具)的需求很多,那时店中主要是以做“打锤”为主,自家的“打锤”十分受欢迎。“那时,我们店里的‘刨花’(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从木头上刨下的卷状木屑)特别好卖,五分钱一把,一天至少可以卖一二十把。”曹金荣老先生很得意地说着。
说到这里,在曹老先生的记忆中忘不了的还有那用杉树木料支撑起的那盏行道灯。当年大家都称为“太平灯”,灯杆高二十余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巷中用来为行人照明的工具。据弄里的老人回忆,那是一种菜油灯,外面是被玻璃包围起来的。每到晚上,总会有人负责点燃灯芯,给来往的路人照明,“那灯一挂,整个小巷顿时就亮堂起来,远远地就能望到,以保证路人夜间过往安全”。当时的“太平灯”多少带有点人文的色彩,那代表着巷子里老一辈人的美好心愿,希望人们都能幸福平安。弄的故事,随着青阳会馆、童关栅门的拆除,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偶尔被提及,谈得最多的也不过是那抬花轿沾喜气和“求子传说”,这个让人遐想万千的美丽传说,注定会成为小巷子留在人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