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牧
文/图
“各位首长,各位领导,队伍已经集合完毕,请指示!”
“现在我宣布,工程正式开工!”随着武警水电部队二总队四支队三大队教导员汪德星的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地奔向了自己的岗位,开始继续施工。
9月26日下午,在昌江区新枫街道旸府滩村通往市区的一条道路旁,驻市武警水电部队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简短的援建昌江区开工仪式。昌江区有关领导、街道负责人及驻市武警水电部队参与援建的40余名官兵出席了这次仪式。
仪式上,驻市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向昌江区相关领导简要汇报了工程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现场井然有序。正在施工的道路旁,战士们用栏杆进行了围挡,防止行人掉下去。施工所用的材料摆放得整整齐齐。为了更好地放置材料和为施工官兵提供休息场所,工地附近还搭起了一顶绿色的帐篷。在路旁的一堵围墙上,一条写有“不忘初心铁心向党,灾后援建一心为民”的条幅十分醒目。路旁山坡的树枝上,一条写着“深入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积极开展灾后援建工作”的红底白字标语分外引人注目。
昌江区新枫街道旸府滩村位于瓷都的母亲河——昌江河畔,从这里通往市区的是一条沿山开凿的道路,是村民进出市区的主要道路。这条道路一边是昌江,另一边则是山崖,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左右。
景德镇今年“6·19”的那场特大洪水,造成昌江区新枫街道旸府滩村沿江道路水毁严重,部分昌江沿岸路段水泥路面下的泥土已被洪水掏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给村民出行造成了不便,一旦有汽车驶过,后果将不堪设想。
武警水电部队一名中队长薛振兴告诉记者,武警水电部队在巡堤过程中发现这一险情后,立即向昌江区政府汇报,并主动请缨,对该段道路进行援建修复。
“这项修复工程是在9月15日中秋节那天正式开工的,官兵们放弃了中秋节的休息,争分夺秒地修复这段被洪水冲毁的道路。”薛振兴如是说。
据薛振兴介绍,他们赶到现场后,首先用栏杆将下面已经被掏空的路面隔离开,防止行人进入塌陷区域。随后,他们开始用切割机切割下面已经被洪水掏空的水泥路面,并将其挖开。完成这些程序后,官兵们开始运用挖掘机,将下面的泥土挖掉,一直挖到露出基岩为止。官兵们首先在基岩上安装锚杆钢筋,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方式进行路基加固,然后再修补路面。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我们在基岩上钻了1.5米深的孔,把钢筋插进这些钻开的孔里后,又用水泥砂浆将这些钻出的洞的缝隙填满,以确保在今后遇到洪水时,底板和挡土墙不会滑落。”薛振兴告诉记者。
记者在一处正在施工的道路塌方现场看到,二十多名官兵正戴着手套,拿着榔头,站在一根根钢筋组成的方格里,捆扎用于浇筑底板的钢筋。他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几乎很少说话。在这些战士的手里,一根根的钢筋只用了一会儿的功夫就被捆绑到位了。还有几位战士则在对钢筋进行焊接。一根根的钢筋上,不时地就会亮起一道焊接时产生的刺眼白光。他们的背后,就是昌江河。每一位战士,都是踩着一条河堤上临时挖出的狭窄小路上上下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下河堤,掉进河里。
“铁丝不要剪得太长,剪这么长就可以了,用不完会浪费的。”
“铁丝剪快一点,我这里要用。”
“你站过去一点,别挡着我。”……
据薛振兴介绍,这块底板约60厘米厚。在底板浇筑完成后,他们还将在沿河岸的一侧建造梯形混凝土挡土墙,在挡土墙与基岩中间填充碎石,最后浇注路面。混凝土挡土墙主要起着路基加固作用。
记者得知,在这次援建过程中,驻市武警水电部队共出动40余名官兵,包括运兵车、搅拌机、装载机、三台电焊机、一台发电机、三台钢筋加工机械等在内的九台套装备。此外,还用了150块钢模,200根钢管。这次援建工程的工期预计在一个半月左右。
“我们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是在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积极开展灾后援建工作。开展抢险救灾,这也是我们武警水电部队的历史使命。为老百姓做事是我们军人为人民服务的体现,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我感到很有意义。”谈到这次救灾的意义,薛振兴说出了这次参加援建工作战士们的心里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