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稷
邓佳琦
在瓷都景德镇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千年窑火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非凡、独具匠心的陶瓷艺术家,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创造出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陶瓷艺术佳作,他们在秉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并重,表现出了新的神韵之貌,开创出了新的繁华之景。
国家一级画师、高级技师——汪有明,深厚的艺术功底、大胆的创新理念、执著的艺术追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让他早已声名在外。他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具备现代艺术创作思路和艺术灵感,以其对陶瓷艺术的独特悟性和不懈追求,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精品。
时值午后,笔者与汪有明大师相约在他的工作室内进行专访。约好的时间还未到,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却先到一步,滴答之间,给这个原本繁忙的午后增添了几许清雅和悠然。初次见面,温文尔雅、个性随和的汪有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他,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的开放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使他对艺术的感知更加全面和完整。从小耳濡目染的艺术氛围,陶冶了他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使其在文化立场上保有传统且独立思考。
走进汪有明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几张大长桌和一件件清隽雅致、风格独特的陶瓷艺术作品,那苍润饱满的笔触,内敛流畅的线条,精湛娴熟的技艺,深邃独特的陶瓷艺术语言令笔者感叹。在陶瓷工艺美术史长河中,凡有创新者无不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创作者的前行之路:一是生活,二要学养,二者缺一不可。汪有明深懂其中的真谛,并一一践行之,才取得了今天的艺术成果。汪有明的陶瓷艺术作品有着行云流水的艺术效果,饱蘸着浓烈的情感,再现童年梦幻中那大自然的印象。山水、花鸟、鱼虾……在一笔一画中,意趣天成。
汪有明结合时代特色和现代审美,锐意创新,创作出了一系列以颜色釉为基础的陶瓷作品。其中,2014年创作的《金秋晨曦》瓷板画就是汪有明自己一直珍藏的一幅作品。这件作品运用颜色釉本身的色彩和纹理,将自然环境中的景象渲染得愈发绚烂多彩、如梦如幻,将金秋时节天高云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生动细腻且唯美再现于瓷板之上,营造出了一种自然美、诗性美和意象美。
在交谈之间,汪有明大师向笔者介绍了他的新作《丽人踏春》瓷板画。初睹之时,笔者的注意力便被它吸引着。这件作品融新彩与国画艺术于一身,采用“工兼写”的手法,依据描写人物特定的情景,在点、擦、洗、染中显示意境,使人物意象之间、运笔纵横之间、设色浓淡之间,都流动着水与色、线与面、人与物互融互动的生机和气韵,画面背景呈现花红绚烂,优美自然的热烈气氛油然而生。整幅作品线条清晰,层次分明,人物形神兼备,格调清新高雅,造型动感强烈,尤其是对画中女子衣袖的线条刻划,笔线遒劲洗练,线条飘逸灵动,使作品洋溢着生命之气,充满鲜活的生命动感,古典与现代之美得到充分展现。
汪有明大师的作品,除了古今相应之外,中西结合也是他的一大特点。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汪有明,在大学期间虽说学的并非艺术类专业,但他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油画专业的课堂上去听课,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油画已然成了他大学期间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直至如今,闲暇之时,汪有明也会画上几幅油画。故而,在他的陶瓷作品中,时常也会有着油画的影子。“油画于我来说,不单单只是一门西方艺术,它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汪有明坦言。
汪有明在陶瓷艺术上取得越来越多成就的同时,也从不忘教师这一身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就任于江西陶瓷工艺美院,从教三十余年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上,以情动人,耐心育人。汪有明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现如今,汪有明已经退居教学二线,不再置身于课堂,每年只带几名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用来艺术创作。
纵观汪有明的作品,无论是恢弘的山水还是灵动的走兽,无论是用陶瓷的工艺技法还是辅以油画和国画的色彩和笔墨,搭配之间,都恰到好处。多种技法、多种色彩、多种形式运用得和谐融洽。在汪有明的身上,笔者看到了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大师风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