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诗意的端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杨昔文

秭归,为一个浪漫诗人的诞生而扬名天下;汨罗江,为一个诗人的纵身一跳而流淌成一条浪漫的河流。这个诗人,遥远而熟悉,崇高而悲壮。《离骚》、《天问》、《九歌》,一首首千古绝唱,唱尽了汨罗江的风流与惆怅,写尽了一个时代的悲欢与离合。《怀沙》是他留给人间的最后绝笔,从此他石沉江底,留下一圈圈涟漪,荡漾成五月的一个风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踏着竹筏,虔诚地打捞沉入江底的诗笺。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江边,打起鼓敲起锣划起龙船,为的是让这位诗人不寂寞不孤独。于是,便有了屈子祠、骚坛;于是,便有了这个经久不衰的节日。

因纪念屈原而有了端午节。这个节日隆重而热烈。

这个节日的设立,不是哪个帝王下一道圣旨就能做到的事。这个节日,是老百姓的创造,以贫民的方式,用廉价的艾叶和寻常的大米创作出十分饱满且有棱有角的形象,名曰:“粽”。偏旁为五谷之首,是祭祀之物;“宗”有崇敬景仰之意。这样,有关端午节的内涵就丰富起来,并传承了下来,而这种传承的持续力量完全来自民间的自发行为,以此致敬寄情,来纪念一位用诗来讴歌人民的诗人。是的,在他的《九歌》里篇篇皆是,倾注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后来人们把这种纪念变成一个节日,把哀思化作欢乐。于是,端午节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镶嵌在泱泱大地永不磨灭;于是,屈原和端午节一同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世世代代,走进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一种民俗,一种文化现象。大家过就是节,不过就不是节。节日更多的是在人们心中和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一种期盼,从中体现了其文化固有的内涵和价值。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有内涵有故事,既是人们对屈原的敬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端午节,沉淀了一种民族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正义的壮举。2000多年来,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就如浩浩荡荡的汨罗江经久不息。

端午节,是一个诗化了的传统节日。想到端午,我们就想到屈原,就想到中国诗歌。屈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气息。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精神,对后世文人心态的确定与诗赋的创作形式都一脉相通影响到骨髓里。他的恢宏瑰丽的锦绣诗篇,就像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越千年时空,涌动在代代文人的心中。怀才不遇的贾谊、发愤著书的司马迁、旷世独立的李白、描摹社会百态的曹雪芹,无不受到屈原作品精神的浸润。李白曾吟诗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端午,对老百姓来说,只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那一串串的粽子里,包裹的更多的是乡愁是亲情,是母亲的温馨。记得小时候,母亲早早地从菜园里摘来箬皮竹叶,焯水、晾干,然后在里面裹上糯米、腊肉、豇豆。母亲坐在桌前,用棕叶结成的绳索认认真真地把一个个粽子裹得紧紧的,有棱有角,正反相向的四角,极有几何的美感。然后下锅、煮沸,两个时辰便可取出锅了。母亲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她的诗意的想象之中,用那双灵巧的手,构思一件件完美的杰作。揭盖的一刹那间,粽子的清香味合着水蒸汽弥漫了整座屋子。还没吃,粽子的味道便灌满了我的腮帮子。于是,蕴含着母亲手工味道的粽子,深深地嵌在我的记忆的舌尖上,既使我走到天涯海角。

吃过粽子,家乡的小南河正上演高潮。河两岸已聚满了上下邻村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大家穿红戴绿,那是家乡过节才有的色彩。一阵鞭炮过后,鼓声雷动,喊声震天,两条龙舟在河面上飞舞竞技,后生个个激情演绎。这种竞技,这种演绎,只是为了这个节日,似乎与比赛无关。此时的端午,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一个纯美的节日。

突然间,我明白了,那一串串包裹得有棱有角的粽子,不正是一首首清新的小诗么?那飞速的龙舟、震天的呐喊,不正是恢宏壮美的诗篇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