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人一所校——走进“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获得者王爱贞的家庭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本报记者

甘牧

文/图

【阅读提示】

今年53岁的王爱贞是我市浮梁县蛟潭镇的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工作36年来,她一个人坚守在山区里的教学点,默默奉献,桃李满天下。日前,她家荣获了2016“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

近日,记者来到了王爱贞工作的地方,倾听这位老师和她的家人背后的感人故事。

“贤内助”们的支持

多年的付出,王爱贞也收获了很多。36年里,她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亲人的宽容、理解与默默地支持。

铁炉小学有时会停电,以前一遇到停电,学生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每到这时候,住在村里的学生便回家吃饭,王爱贞的丈夫张德林则会把饭送过来,让住得远的学生和王爱贞一起吃。

“我去年下半年为妻子送了3次饭。”张德林告诉记者,“后来我做好了饭,连盛饭的高压锅都一起端过来了。”

蛟潭镇中心小学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在去年11月为学校里购置了高压锅、燃气灶、液化气瓶等设施,让学校里的孩子在遇到停电的时候,也能吃上热饭了。

“有时候我也会到这里来转转,帮她打扫一下学校里的卫生,减轻一下她的负担。”张德林如是说。

“30多年来,对学生我尽到了责任,但是对家人,我却很愧疚。”提到自己的家人,王爱贞非常自责。

2009年10月13日,张德林在外出办事的过程中遭遇车祸。虽然经过及时抢救,没有生命危险,但他因骨折等严重外伤必须住院治疗。此时的丈夫更需要的是妻子的精心呵护啊!然而,一想到铁炉教学点和那20多个孩子,王爱贞又实在舍不得请长假。她坦诚地与丈夫交流,最终赢得了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再次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丈夫,每周一至周五,王爱贞特意请来侄女夫妇帮助照顾,自己只是到周末才陪在丈夫身边。

二女儿张炜娟读高三那年,有一次肚子痛得厉害,后来经过医院诊断发现是胆结石,必须做手术。即使在这个时候,王爱贞也没有过多时间照顾女儿,她只是在女儿动手术那天去了医院一次。

一个老师的学校

“同学们,你们看看,七星瓢虫的七星是什么东西呀?”

“七星就是瓢虫身上的斑点。”

“燕子又对棉花姑娘说了什么呢?”

“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朗读生字了。”……

这是记者5月24日上午,在浮梁县蛟潭镇铁炉村小组蛟潭镇中心小学铁炉教学点看到的情景。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坐着两个年级的20多名学生。一位中年女教师正在为他们上课,有时还会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她就是王爱贞。

在为一个年级的学生上了一段时间课后,王爱贞就为这些学生安排一些作业,让他们去完成,接着就继续为另一个年级的孩子上课。

上了一段时间课后,王爱贞又去一间办公室里淘米,准备为学生煮饭了。

记者看到,铁炉小学校舍不大,只有一间新建成的平房。两个教室和两个办公室就是它的全部。在孩子们稚嫩童音的映衬下,整个校园在这个小村子里显得是那样的特别。

在一间充当学生食堂的房间里,王爱贞坐在一张显得有些陈旧的椅子上,向记者讲述起了她从教36年的经历。

1980年,17岁的王爱贞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担任民办教师。她先后在县里蛟潭镇的潘村、官中村等教学点任教。虽然当时条件极差,工资待遇也还不到30元,但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克服各种困难,爱岗敬业,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每年她的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经过努力,她后来成功转正。

1999年,从师范进修后,王爱贞又被分配在蛟潭镇铁炉教学点任教至今。在这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里,王爱贞每天总是最早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早晨,她总要赶在上课前烧好开水;中午,她要为路远的孩子做饭热菜;傍晚,她还要照顾孩子们安全回家。虽然工作很忙,但为了孩子,即使再苦再难,她也无怨无悔。

2006年5月的一天,天降大雨,河水猛涨。放学后,烟坑村小组的5个孩子回家要经过一座小桥。王爱贞考虑到他们的安全,便决定护送他们过桥。王爱贞赶到桥头时,看到洪水已经漫上了桥面,水深刚及小腿,但还在猛涨。她立即把孩子一个一个背过去,背到最后一个孩子时,河水已经浸到了膝盖,王爱贞也感到有些害怕,内心非常紧张,但想到晚一分过河,就多一分危险,她鼓起勇气,背起最后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冲过了小桥,可她再也不敢从桥上返回。家长劝她留住一晚,她想到外出的丈夫和应该到家的读小学的女儿,看到家里的钥匙还在自己身上,便谢绝了家长的邀请。等她绕了9里多山路,回到家时,天早已漆黑,女儿孤零零地靠在门上睡熟了。她一把抱起女儿,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流了出来。

“虽然我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是我还是要好好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在采访接近尾声时,王爱贞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内外和睦受尊重

5月24日中午,记者来到了王爱贞的父母家。两位老人虽然已是白发苍苍,但是精神非常矍铄。

“她(王爱贞)的两个女儿,我都照看了很多年。”王爱贞81岁的老母亲邬宝莲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我女儿很孝顺的,对我们两个老人都很好。只要有空的时候,哪怕就是晚上,都会过来看一下我们。两个外孙女,对我们也非常孝顺,经常会过来看我们。”

邬宝莲还告诉记者,为了让女儿能够安心工作,有时候她和丈夫王桂兴也会给王爱贞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的身体都很好,让她不要担心,好好工作。

王爱贞是个助人为乐的人,邻里关系也非常好,深得邻里的信任和尊重。她经常帮助楼内的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邻居的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她总是无偿辅导。谁家遇到麻烦事,她总是去帮忙。

坚守与付出,对王爱贞来说,换来的是家长的认可,是学生的敬重。

王爱贞忘不了,1987年她由潘村调入官中村教学点任教,潘村学生家长得知此事后,纷纷赶到官中村,请她回潘村教书,官中村学生家长不答应,两村十几名家长还为此激烈争论,互不相让。家长们都拉着她的手说,王老师回我们村教学吧,孩子们需要你。王爱贞在去师范进修前,在官中村教学点上最后一节课,全班学生几乎都是热泪盈眶听课的。

王爱贞曾经教过的那些学生,在长大成人后,也把他们的下一代送到她这里上学,而且发自内心地说:“王老师,我们小时候都是您教的,孩子放您这里,我们最放心!”

家长们的信任,孩子们的依恋,是对王爱贞最大的鼓励,也是她努力工作的动力。

记者

感言

家和,才能万事兴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奉献,王爱贞的故事非常感人,也让人了解什么是敬业。然而,王爱贞所取得的一系列荣誉,与她的家人和睦相处,互相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王爱贞安心工作的保障。正是丈夫的支持,她才能安心地站在讲台上讲课;正是父母的理解,她才能够减轻对两位老人的牵挂;正是孩子的支持,她才能把很多时间放在学生身上。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睦是幸福家庭的基石,也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

能够拥有和睦家庭关系的家庭,是幸运的。能够创造和睦关系的家庭,是明智的。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于促进这个家庭成员的事业成功,也有积极的作用。

家庭和睦并不是某一个家庭成员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共同努力。

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努力维护。和睦的家庭关系,同样也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维护,用真心、用爱心来呵护它。坦诚相待、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应该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