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精神病院的护士和她们的病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徐玉琴

米兰

5·12是国际护士节。精神科的护士,面对的是抑郁、躁狂、癫疯的特殊患者,她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与普通护士不同的经历,经常在躲袭和救治中度过。即便如此,她们依然坚守并保持着那份美丽的初心——对患者的关爱和恻隐。

歌声里的抢救——来自志愿者的讲述

2017年5月,护士节前一周,景德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走进了第四人民医院。因为是第一次走近精神病人,我们第一次了解到,有不少精神病患者被家人遗弃或放弃,有的滞留在医院达20年之久。

在捐赠了衣物后,我们走进了男病区参观。看到来人,也许封闭太久,多数患者都表情木然。参观之后,我们提出给患者表演节目,让他们开心一点。听到有表演节目,患者一下都高兴起来,热烈鼓掌。有的准备回病房午睡的也赶紧出来观看。

男同学唱完两首歌后,患者又提出能否来个女生唱。当女同学唱起时,他们开始跟着哼唱,很快就演变成了小合唱。就在此刻,突然传来“咚”的一声闷响,一位正在拍掌的患者突然倒地。刚才还笑嘻嘻的护士立刻敏捷地冲到患者前,看到患者不断抽搐,护士一面迅速解开其领口衣扣及腰带,一面拍抚着他肩膀呼喊着:“XXX,别怕、别怕,放松、放松。”又让另一名护士赶紧取来压舌板放进了患者嘴里。

护士告诉我们,这种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因为有的患者伴有癫痫,或者是因癫痫引发精神病,作为护士第一时间要保护患者,避免他伤害自己。“如果不及时,可能会咬断自己的舌头,非常危险。”看起来与我们差不多大的护士,那么勇敢和镇定,让我们既吃惊又敬佩。要每天面对这种失去自制力的病人,像保姆一样照料他们吃喝拉撒,她们太伟大了。

事后,我们还得知,那里的每一名责任护士要分管六七个精神病患者,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临走时,患者问我们会不会再来,我们回答会的,因为我们想把更多关爱和欢乐带给他们,尤其带给那些失去亲人和家属陪伴与我们同龄的患者,同时也给与我们同龄的护士更多点赞。

同学情的桥梁——护士吴晓路和患者的故事

我管理的患者毛某,住院有10多年了。他是一位有着高学历的患者,患病前是我市某中专学校的老师。毛父已病故,母亲也有精神病,一个姐姐在外地农村,因为要照料母亲生活,很少来探望弟弟。长期滞留医院,缺少关爱,毛某的性格很孤僻,几乎不与人交流,生活也很懒散,经常连洗澡、刮胡子都需要督促监督。

可2017年元旦后,毛某像变了个人。2017年元旦,毛某的大学同学来探望他。1月1日,同学聚会就在探望室里进行。同学相见,热烈拥抱,话说当年,眼眶湿润,场面十分感人,毛某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得知毛某的家庭情况,看见毛某内衣破旧、衣服单薄后,他的同学立即为他买来了棉毛衫、棉毛裤和羊毛衫,见他脸色苍白,缺乏营养,临别时还捐赠了6000元寄存在护士站。

同学的关爱让毛某恢复了正常人的情感。结合他的转变,我经常引导他聊天,回忆同学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情感感受和家庭工作生活经历。护理部主任徐玉琴还充当了毛某与同学友情的二传手,每周亲情电联日,让毛某打电话与同学聊天,每当同学邮寄来书籍物品,她会立即到病区告知转交,每次毛某都特别开心。

现在毛某开朗了许多,会主动和病友、护士交流。看到护士会热情打招呼,每次收到护理部主任转来同学邮寄的衣物书籍,会连声感谢。有时还会与病友开开玩笑,拿着同学邮寄物品,与其他病友分享他的快乐。即便心情不好,也会主动找护士诉说困惑。

现在他的病情稳定,假如有家人和亲属接出院,完全可以慢慢恢复正常社会功能,可惜,他长期滞留在这。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有很多偏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情愿把他们留在医院。其实,很多患者出院后家人督促按时服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他们中有很多出院后都自食其力,有当收银员、当营业员的,有打摩的、做零工的,也有画瓷器做生意的。”

我们真的很“八卦”——护士赵群和她的患者

在四院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护士都很会聊天。原来对她们而言,聊天还有另一种职业功能——疗心。

一病区的赵群是个老护士了,39岁的她说,护士像保姆一样照料患者起居,这种依赖性,决定了要很有责任心和爱心、耐心,有时像照料婴儿一样。除了照顾病人吃喝拉撒,协助医生药物治疗,还要抚慰病人心灵,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

有位在街头流浪被救助站送来的女病人,刚入院时吃饭不会用筷子,用手抓饭吃,连穿裤子都不会。赵群耐心地手把手教她,经常与她聊天,如今患者终于学会了使用筷子。

有的躁狂病人被约束后,赵群要喂饭喂水,遇到不配合会吐出来,她会像哄孩子一样哄着:“好乖啊,你今天表现很好,好样的,吃了饭会很快恢复的。”

确实,对普通医院这种照料是一级护理。而精神科护士,却是每天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帮病人洗澡、洗头、洗脸、洗脚、剪指甲,检查吃药等等。连女患者的卫生巾都要帮她换。”

赵群说,要主动与病人聊天,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你对他好,他能感受得到。治疗时会相当配合,病情也会好得快,不歧视,平等和尊重,就是最好的疗药。”

“因此,对病人的情况,我们像家人一样了解,有时会显得很八卦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