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96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回首刚刚过去的古镇珠山防汛抗洪的日日夜夜,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桩桩动人的事迹犹在眼前,他们用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了可亲可敬的珠山党员形象,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份真挚和厚重的礼物。
旗帜高扬
战斗堡垒意志坚
6月24日,在新厂街道景华社区,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最深积水达到1.5米。低保户汪银花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社区干部很负责,及时帮助了自己。”当日6时开始雨势越来越大,头一天晚上已经巡查了一遍的社区党支部书记蔡旭生带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再次到居民区巡查,发现住在一楼80多岁的汪银花正用木板拦水,他们立刻把老人转移到社区活动中心内的安置点,这里为转移过来的老人们准备了床铺,并免费提供伙食。社区干部还为困难家庭送去盒饭及生活用品。洪灾中,社区共转移300多人,无人员伤亡。
在抗洪救灾现场,周路口街道党员干部及志愿者们冲在第一线,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全体党员干部和“一米阳光”、“小巷天使”、“小巷先锋”等志愿服务队协同,与洪灾战斗。云锦巷社区灾情较为严重,党支部书记邵丽娟彻夜奋战,与社区干部一起转移群众210人,忙到凌晨的她不顾疲惫,又投入了第二天的抗洪工作。就是这样,3天时间大家无一人离开受灾现场,他们的衣服被淋湿,又被体温烘干、再淋湿,但受灾居民199户、594人,全部实现安全转移。
竟成镇昌江村位于地势较低的昌江河畔,房屋、道路、农田多处受灾,尤其是新安路一片汪洋。村党支部书记周巍第一时间带领村党员干部淌着浑浊的泥水,转移车辆到安全地带,利用皮划艇转移被困村民,给受灾村民送去矿泉水、方便面,对危房、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牌、拉起警戒线,安排人员彻夜值守和巡查“一江两岸”汛情,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身先士卒
迎难而上为群众
浮梁莲花彩印厂老宿舍距离昌江河不到10米。“邹书记,莲花彩印厂老宿舍还有人没转移。”6月24日清晨,竟成镇洋湖村干部老赵急匆匆地告诉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邹瑞彬。“党员跟我走,一定要确保所有人安全!”已经忙了一夜,邹瑞彬再次来到莲花彩印厂老宿舍,找到了那位因妻子外出未归加上腿脚不便而未能及时转移的残疾人。见到邹瑞彬他们,该居民感动地说:“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他们撤离后不久,宿舍一楼就被洪水淹没。这是区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竟成镇洋湖村第一书记邹瑞彬抗洪抢险时的生动一幕。洪灾期间,他不顾家中年迈体弱的母亲和5岁的幼儿,坚持72小时值守,冒着暴雨到水库、山塘、地质灾害点、低洼居民区等重点地段巡查,疏散安置受灾人群,转移居民财物,搬运救助物资,清扫灾后垃圾。
6月23日上午,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怀谷带领街道和居委会干部增援百眼井社区。他带着年轻干部来到内涝严重的新村东路69栋和71栋,为受困居民送去食物,并趟着齐腿深的洪水,将行动不便的老人背出家中,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安排人员做好后续安置。这一刻,他已经忘了自己是领导干部,只记住一个名字:人民公仆!
里村街道前街社区地处低洼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党支部书记江菊兰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在瓢泼大雨中来到辖区居民家中宣传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6月24日凌晨,一夜没合眼的她又开展每家每户的巡查,安全转移病人1人、独居老人5人和“三无”人员1人。在地铁宿舍路口,看见一位刚买菜回来的老人在上涨的洪水面前停留,她二话不说,背上老人趟水走进小区。
在洪灾面前,他们没有惊天动地和豪言壮语,只有普普通通和平平凡凡,用行动默默践行着“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承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