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广场,过去被称作人民广场或体育广场。人民广场1954年3月破土动工,同年12月底竣工,面积达3.4万平方米。这座大型广场是当时全市人民大型集会活动和体育比赛场所。
休闲广场在过去曾经是一片贫瘠的冷浆田,这里杂树茅草丛生,一条壕沟涌动着浑浊的黄泥巴水,曲曲弯弯一直流向十八桥。这荒漠冷落的野地,在抗战时却成了百姓的避难场所。为躲避日机的轰炸,山脚下、田边、沟边到处挖掘大小防空洞,小的可藏几人,大的可藏数十人。这里有座全镇较大的防空洞,洞高近2米,可容纳五六十人。洞穴用支柱、横梁顶撑,较为牢固。筑造者是位开南货店(副食品)的小店主,此人说,他化点钱建个防空洞,为的是行善,为的是救人。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腐败政府都无有作为,一个小小的店老板的善举又能拯救几人?
抗战爆发后,尽管中国军民奋起抗战,但由于军事力量存在一定的悬殊,对日机的猖狂轰炸,地方当局和驻军根本没有力量去抗衡,躲逃是老百姓唯一生路。当地国民党政府大员每日里也是东躲西藏,空袭警报一响就赶紧坐车或骑马仓皇逃命到郊外。城内到处是大小不一的防空洞,郊外乡村处处留有躲避日机的避难人。
为了减少日机空袭所造成的伤亡,空袭警报发出后,地方当局派出警员在街头巷尾催促百姓出外躲避,行走不便的居民住户一律要关门闭户。严格规定两条:敌机临空时,不允许有人在外东奔西跑;不准穿白色、红色衣衫。并采取荒唐粗暴的手段强化后一条规定,巡警若发现穿白色或红色衣衫者,可随意在衣衫上涂抹墨圈,以示惩罚。
但一味消极躲逃岂能逃脱罪恶的日机重磅炸弹。从1939年3月至1942年7月,日机对景德镇进行了21次轰炸,其中对市区进行12次轰炸。
1940年1月3日那天,9架日机呈品字队形盘旋瓷都上空,即刻投弹无数,戴家上弄一带遭炸,暂住吉安会馆的100多个难民被炸死。1940年3月25日,4架日机投了几颗炸弹后,便沿着河边,用机枪朝河滩猛烈扫射,躲藏在船仓、槎柴堆、竹床底下的群众伤亡多人。1942年7月,日机最后一次轰炸景德镇城区,一天六批次,十多处地方被炸成废墟,不少人死伤于炸弹下。即使躲藏在防空洞的百姓也性命难保,董家岭一处防空洞被日机夷灭,洞里60多人全部死亡;落马桥一防空洞中弹,死伤数十人……这里列举的仅仅是血腥恐怖场面的几个片断。见证者在数十年后提到日寇这惨绝人寰的暴行,无不义愤填膺,不堪回首。
有关资料载: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城乡有800多人死伤日机炸弹下。由于日军在战场灭绝人性大量投掷毒气弹,造成多种疾病滋生蔓延,景德镇城乡有300多人丧生战时疾病中。被毁房屋5000多栋,瓷窑毁损100多座。给景德镇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瓷业生产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和损失。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惧外敌,抗日的烽火在辽阔的祖国大地熊熊燃烧。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以后,景德镇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陶业管理局率先组织“抗日救亡歌咏队”和“青年抗日宣传队”,经常性地在全镇街头和浮梁乡村宣讲演出。
1938年12月18日,景德镇数万群众在中共赣北特委和市委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火炬示威游行,愤怒谴责汪精卫等汉奸的叛国行径,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惩办卖国贼,停止反共,一致抗日。
景德镇人民为筹措慰劳基金,组织了“七七”献金活动,献金台设于厂前(现御窑厂)、南昌会馆(毕家弄口)、福建会馆(周路口)。群众踊跃捐款,捐款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富绅有穷人,仅3天,款额就达千块银圆。同时还举办演艺募捐,在中央大戏院(位于第六小学,中央大戏院后被日机炸毁),举行3天戏剧义演,戏票由各同业公会及群众个人认购。还建立了伤兵俱乐部,让在抗日战场受伤的伤员尽量得到妥善的照顾和康复。还率先成立了难民收容所和难民大队部,对外地来景的劫后同胞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和安排……景德镇广大城乡群众不顾安危,不辞劳累,不计报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身一系列抗战运动中。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特大喜讯迅速传到景德镇,全镇人民奔走相告,相拥而泣。人们纷纷激动地说:我们总算熬出了头,再不用躲飞机啦,过上太平日子啦!为庆祝这一伟大胜利,全镇各行各业隆重举行有数万人参加的游行活动,300架台阁(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撑上街。鞭炮昼夜不停,主要大街地面上的鞭炮屑足有寸厚。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景德镇市各界人士在莲花塘公共体育场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会后进行火炬游行。
时值抗战胜利72周年之际,我们在无比幸福的岁月里,在每日欢声笑语中,切切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珍惜今天!
曹时生
江承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