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戏台上的村庄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杨昔文

那天我们到乐平华家村,正赶上村里唱大戏。还没进村,村中央就传来喧天震耳的锣鼓声和穿越云层的高亢唱腔。烈日下的古戏台前,人群密密麻麻,或戴草帽或打雨伞。不远处的那棵老樟树下的浓阴,咋也驱赶不了阵阵扑来的热浪。俗话说“台上的癫子,台下的呆子”,台下的戏迷个个看得汗流满面,依然目不转睛津津有味,这种场面见证了乐平人个个都是铁杆戏迷的说法。台上的文旦武生青衣小丑红男绿女咿咿呀呀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唤来阵阵喝彩。这种场景,成为乐平一道独特而壮观的文化风景。

乐平地处赣东北,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千百年来,悠悠乐安水滋润了乐平灿烂的地域文化,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驸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尤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著称于世。最值得一提的是,境内保存了400多座融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文学于一体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古戏台。古戏台,成为乐平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

乐平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一点也不夸张。涌山昭穆堂祠堂台、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车溪敦本堂戏台、南岸双面台、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戴村上房中房戏台、坑口万年台、韩家万年台、观峰张家万年台、横路万年台、南界首万年台,皆为乐平古戏台的精品之作,其建筑为明清遗存,历史悠久,造型典雅大气,装饰金碧辉煌,雕刻技艺超凡,堪称鬼斧神工。走近古戏台,观其左右,无不为它的魅力所惊叹所折服。

在乐平,除了保存下来的古戏台,还有后来新建的仿古戏台,几乎每个村庄都建了戏台,这也成为乐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乐平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其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为牌楼式,三楼五楼规模不等,恢宏巨制;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直指云天,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气度非凡;戏台天棚中央镶嵌着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了诸如“琼花瑶草”、“祥禽瑞兽”的精美浮雕,美轮美奂;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让你仿佛走进了大剧院。

乐平古戏台数量之多,建筑艺术之精湛

,源于乐平是赣剧流行的腹地,而赣剧又是以演唱宫廷大戏为主的剧种,乐平戏台雄伟壮观,最为适应演出风格。乐平人好戏在赣东北一带是出了名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铁杆戏迷。逢年过节,各村竞相开台唱戏,就是接风剪彩、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开谱都要堂而皇之请来戏班子唱大戏。在中国农村,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氏族宗法的血缘传统,聚族而居,同姓一村。这种传统又通过宗谱和祠堂不断强化和巩固,戏台的隆重登场则使这种传统演绎到了极致。这样,有关宗族的荣耀,小到添丁进口,大到加官进爵,唯有通过戏台才能向外界尽情地彰显。于是,戏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仅仅是唱戏的了。

因唱戏,乐平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也是出了名的。每逢开台唱戏,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请来做客看戏,即使在路上碰到不熟悉的戏迷也会拽到家里喝酒吃饭,吃的是流水桌,先来的先吃,主人在伙房忙得不亦乐乎,有道是“来的都是客。”吃饱了喝足了,醉醺醺地往台下一坐,云里雾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到动情处,台下也是一片唏嘘。村庄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持续着热闹气氛和浓浓的人情味儿。

乐平人爱看戏,也爱演戏,据说几乎大些的村庄都有自己的戏班子,农忙时绾起裤脚下田下地种庄稼,农闲时弹弹身上的灰尘就在戏台上排练,吹拉弹唱一一俱全,有人戏谑道:“赤脚戏班子”。因而外村的戏班子来唱戏,功底如何,三招过后便一目了然,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乐平人不仅有自己的戏班子,还有土生土长的赣戏编剧,那天在华家村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赶来看戏的蒋先生,他写了不少剧本,在赣剧界颇有名气。在当下,他能静下心来创作赣剧,孜孜不倦地坚守这块地域文化的阵地,这需要足够的自信和定力。

我的家乡与乐平仅一山之隔,因此受其影响也喜欢唱戏。记得那时村里也有一座戏台,逢年过节也请戏班子唱戏,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戏台不唱戏了,成了斗争“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场所。久而久之,村民都不记得戏台的功能了。再后来,戏台倒塌了。戏台,在我童年记忆里,是村里人聚集的地方,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地方。那时的我对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词一句也听不懂,只是一味穿梭于人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童年的我,对赣剧虽然谈不上耳濡目染,但还是较早的接触到了这种传统的地方戏剧,因而在华家村,看到赣剧,又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备感亲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