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收藏的签名本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初中开始,我就迷上了收藏。那时,主要收藏邮票,同学之间经常交换多余的邮票。其后,我也收藏其它品种的东西。对报纸杂志上介绍有关收藏的文章也是每篇都要看的。其中,就有收藏签名本的故事。签名本,顾名思义,就是书的作者在书上签上他的大名,也就让这本书有了收藏的价值。

我的手上有一本工人出版社的向尚瞰(笔名)老师的《学海泛舟》(1985年版),这是在高中学习写作议论文时,语文老师指定的辅导书,记得老师说,这本书中不仅有许多名人治学的故事,同时,也是写议论文时掌握论据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这本书当时是通读了的(女儿读书后,又成为女儿学习的辅导材料了。好书不止影响一代人。)1990年代,我参加工作后,仍可在电视报上见到向尚瞰老师的杂文作品。我几乎是每篇都要剪下来,贴在剪报集上。1996年,我就想,能不能请曾老师签个名呢?于是斗胆去找曾老师。曾老师非常客气,当即在书上签名,并加盖了印章。其后,又在我的剪报集上签名。让我非常感动,也坚定了我收藏签名本的信心。机缘巧合,当时,在工人文化宫有一个画展。参观中,恰巧认识了吴海云先生。喜欢陶瓷的人对“吴海云”这个名字应该是如雷贯耳。我在外求学时,对景德镇的瓷器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当同学问起景德镇的瓷器时,我常常无言以对。所以放假回家就恶补关于陶瓷方面的知识。这其中,许多就是吴海云老师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可以说,他是我的陶瓷知识启蒙老师。后来,我又买到了两本吴老师的作品集《瓷国及其高峰》、《瓷都纵横》。于是我提出了请他在作品集上签名的请求。吴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并告诉我他家的住址。让我有幸参观了瓷魂阁,令我大开眼界。我想,正是有了像许许多多像吴老师这样对陶瓷事业如此热爱和执着的人,才有了如今灿烂辉煌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今,吴老师已驾鹤归去,翻看他的著作,不禁让人怀念起老师,他的爽朗,他的谦虚,他的勤奋,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友人送我一本郑鹏先生著的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景德镇瓷艺纵观》(1990年版),刚好,我同学和郑老师共事,于是请同学代为签名,这样我的签名本的队伍又扩大了。

1997年,香港回归,和同学喝酒聊天时,谈到签名本,谈到手上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伯建老师的《开窑即景》(1993年版),同学们说,王老师现在报社,去找他,应该没问题的。于是,10月的一天,骑上自行车到报社,王老师很是热情,在书上签名,并谦虚地说,小文不值一提。而其实,王老师的散文在景德镇是不用笔者介绍的了。2000年,我在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偶而也有豆腐块在报纸上发表。有时,也写写我自称为散文的文字,自然,水平一般。2004年,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江华明老师的《江华明小说精选》,于是去函求教,并附上拙作数篇。未几,江老师来电,嘱书已签好名,随时可来拿。并对我的文稿提出意见,令我受益匪浅。只是平时瞎忙,很少写,倒是有愧于江老师。

时间眨眼就到了2008年,友人说,报社有新作,乃刘长庚老师的作品集《萍踪信笔》。于是找到刘老师,刘老师得知我这一爱好后,不仅在这本书上签名,又拿出他出版的《自渡曲》签名。让我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我收藏的签名本中,有一本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瑞雪的作品集《一树一树桃花开》(2005年版),当时,我参加了《今日文摘》组织的一个公益活动,作为回报,就是给参加活动的读者一本杂志社主编的签名作品。这样,让我的收藏队伍中有了第一本外地作者的签名本。2013年,我在新浪博客上认识了《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的作者吴志菲,她喜欢收藏创刊号,于是我用手头的创刊号换到了她的签名本。而同一年,我因工作关系,结识了诗词协会的一些朋友,也有幸得到了两本他们的诗词作品集的签名本。

收藏签名本是一种乐趣。闲时,看看这些作品,既是享受,也能够学到不少知识。而在和这些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那种谦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为人风格,更是感染我,令我受用终生。这是我在收藏时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