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的童年,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连遥控玩具小汽车都不曾见过。但在那个年代,我们依然玩得很开心。
记得在我十二岁那年,生产大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周六晚上放在生产大队的院子里播放,孩子们像过节一样早早吃过晚饭带着凳子好占个看电视的最佳位置。那时的电视也只有两个频道,就是四频道和八频道。每晚的新闻联播后有天气预报,让孩子们知道了祖国各地的气温差距如此之大,北方冰天雪地还是零下10多摄氏度,而我国的南方已经春暖花开气温达到10多摄氏度,这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那些年,我们小伙伴们骑着大人的自行车,三五成群,结伴骑行在乡村的泥土路上,你追我赶赛着车技。即便摔倒了,泥土路上就是蹭破了皮,起身后依然笑容满面,扶起车子继续前行。
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任何买来的玩具,每天下午放学或是寒暑假,小伙伴们相约在一起提着竹篮去挖野菜、打猪草,我们提着竹篮漫山遍野地四处跑,尽管汗流满面,但我们依然觉得很开心。
捉迷藏是小伙伴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这种游戏很有童趣,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就是由一个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做庄家,庄家坐在一个土堆上,手心朝下,其他孩子伸出大拇指顶在庄家的手心上。庄家会问:“你们在下面干什么?”其他孩子说:“乘凉呢。”庄家问:“热不热?”其他孩子说:“不热。”庄家再问:“冷不冷?”其他孩子说:“不冷。”这时,庄家朝手心下吹三口气,在第三口气吹的同时,庄家的手会迅速握成拳,其他孩子的大拇指必须迅速撤回,如果被庄家抓住了谁的大拇指,谁就得充当捉人者,去捉其他孩子,而其他孩子会迅速找个适当的地方把自己藏起来。
那时玩的最多的智力游戏就是翻花绳,哪怕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都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快乐。翻花绳是用一条细花绳绑成圈,套在左右手指上,随着手指不停翻转,花绳的图案可以不断变化。变化的图案有钱包、高山、跑道、金鱼、花朵等等。
在那个年代,男孩子们玩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是斗鸡了。这种游戏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多个孩子一起玩。就是左脚着地,右腿抬起,用左手握紧右腿脚面,左脚不断地跳着冲向对方,用右腿膝盖去顶对方的膝盖或大腿,谁先摔倒或右脚着地谁输。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算是跳皮筋。每每下课铃声响起,女孩子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在两棵树之间绑上皮筋,一口气能跳到上课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
当然,也有男孩女孩共同玩的游戏丢沙包和丢手绢。沙包都是由女孩子们手工用针线缝成的。沙包里装的一般是细沙或麸皮,砸在人身上要保证不能伤人。这种游戏有多少人都可以玩,把人员分成两组,相距十米左右站着,先由一组人员将沙包抛到对方组,对方组人员要躲避,如果砸在谁的身上,谁就得假死离开场地变成观看者,再由这组的其他成员捡起沙包又抛向对方组。这种游戏孩子们跑来跑去,玩个十分钟就会满头大汗。
丢手绢游戏相比丢沙包要文雅得多。就是由数十名孩子坐成一个大圆圈,由一个孩子手里拿着手绢绕着圆圈跑,在跑的过程中偷偷将手娟丢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身后,如果这个孩子发现了,会捡起手绢继续绕着圆圈跑,又将手娟偷偷丢在一个孩子身后。如果手娟丢在谁的身后没有发现,被丢手娟的孩子跑过一圈后抓住了,谁就是输家,就会罚谁唱歌或表演个节目。
最锻炼眼力的游戏要数丢石子了。找一堆石子放在地上,几个小伙伴席地而坐,先向空中抛一粒石子,等石子快落地时必须用手接住,然后从地方抓两粒石子抛向空中,在接住,然后抛三粒石子……当落下的石子手接不住时,算输,由另一个孩子向空中抛石子。这样,眼睛和脖子,不停地随着石子的抛上落下而摆动,很是锻炼眼力。
最热闹的游戏应该是老鹰抓小鸡。这种游戏有多少孩子都可以玩,大家排成长队,后一个孩子双手抓着前一个孩子的腰,排在最前面的孩子充当鸡头,保护后面的所有孩子。由一个孩子充当老鹰,去抓鸡头后面任意一个孩子。小鸡们吓得左躲右闪,尖叫声从头到尾叫个不停:“啊、啊,快跑!”
跳房子也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找个树枝在地上画个房子,单腿双腿在房子的线上跳过,这样跳一个下午,尽管满头大汗,孩子们依然兴趣盎然,不会觉得累。
那时候,我们玩的陀螺都是孩子们用木头手工削出来的,弹弓也是孩子们手工制作的,就连滚的铁环也是在废旧马车上拆卸下来的。唯一花钱买来的玩具可能只有玻璃球了,一个玻璃球在那时也仅卖一分钱。
在那个年代,我们虽然什么都没有,漫山遍野地四处跑,但我们不觉得累,留给我们今天的记忆只有快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