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愿做百姓的一双眼睛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小眼睛也许更聚光,比如余辉这样的。

疫情之下的余辉,走进隔离病房,走近疫情,用他那聚光的小眼睛穿透迷雾,穿透恐慌,只为把疫情之中更真、更快、更暖的信息告诉更多的人。他说:“老百姓在隔离,我愿意做他们的眼睛。”

近一点再近一点

靠得更近,看得更清。作为瓷都晚报社采访部主任的余辉这样告诫部门记者,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大年三十下午准备年夜饭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让余辉立即冲到了市卫健委,从此他成了“逆行”者,开启了战“疫”前线的采访征程。

正月初一,余辉就去了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零距离了解发热病人的诊治情况。在我市发现确诊病例后,他又第一时间深入医院隔离病区。在那里,他看到了医护人员为节约一套防护服而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不容易,看到了隔离病区走廊里医生护士匆忙的背影,让他明白了“白衣战士”的真正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他要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尽己所能做好抗“疫”宣传工作的决心,他说这是每一个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后,确诊病人治疗情况采访,他在;确诊病人治疗成功出院,他也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隔离病区他是常客。余辉说,在隔离病区采访,他觉得自己就是“战地记者”,能和这些医护人员在一个“战壕”共同奋斗,他倍感荣耀。

从第一天上战场到3月20日,余辉写了二十余篇深度报道,其中不少被央媒、省媒以及学习强国平台采用。余辉说,每次采访,虽然知道靠得越近越危险,可他更知道,只有靠得更近,才能看得更真,才能让所有居家隔离的老百姓了解前线疫情的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记者就是老百姓的眼睛。我们权威报道多一分,百姓的顾虑就少一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就多一点点。”

快一点再快一点

走进现场,力求真实,是余辉在疫情采访中的原则。融媒时代的记者,在务求新闻真实的前提下,更要用各种不同新媒体手段展示,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接收到有用信息。作为采访部主任的余辉做好了表率。

疫情期间,余辉懂得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让新闻快一点更快一点,第一时间和读者分享我市抗疫过程中一个个令人振奋和感人的瞬间。

1月26日,我市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余辉用一台手机和一台手机云台,在欢送现场记录下了感人瞬间,并第一时间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各种手段上传发布。

1月30日,我市第一例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从乐平市人民医院出院,当现场活动结束,他就利用从乐平回景德镇车上的时间,剪辑制作好了新媒体作品,用最快的速度上传。

针对百姓关注的居家防护话题,他走进医院录制“六步洗手法”,教大家如何正确洗手。整个疫情期间,在社区小区、高速路口甚至乡镇农村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用镜头和纸笔真实记录社会各阶层积极抗“疫”的点点滴滴,并第一时间通过融媒平台发送,这些鲜活而生动的融媒作品,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肯定,一个个过万、过十万阅读量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暖得不是一点点

一个多月的战斗,余辉也会累,也会怕。可是,他说,收获更多的是各种“暖”,从医生到患者,从领导到同事。

在采访过程中,余辉见证了很多温暖的人和事。他说,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刘田凤就是一个特别温暖的大姐。每次年轻的护士们穿防护服,刘田凤总是要细心地帮助护士们穿好,那种认真细致,那种温暖的瞬间一直在余辉心里挥之不去。他说,医者的光辉不仅仅是在针对病人的时候,也有对自己同事的爱。

除了来自医护人员和患者,也有来自他自己的感受。

疫情来袭,余辉第一个冲在前线,报社领导每天都在叮咛,要做好防护,并千方百计送来了防护用品。瓷都晚报社总编辑陈俊绮还把别人送给他的护目镜送给了余辉。当然还有来自同事们的千叮万嘱,让他保护好自己。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余辉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份温暖,给了他更多的勇气,让他在前线战斗的时候不会觉得身后空无一人。

疫情之下的战斗,对余辉来说是一次历练,让他快速成长。他说,记者就是疫情中穿透谣言迷雾的那双眼睛,他愿意做老百姓的眼睛,陪伴每一位读者,见证瓷都战“疫”的最终胜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