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这条路并不好走。有的人在转行之路上四处碰壁,但也有人通过转行,崭露头角,走向辉煌。“用心准备”和“未雨绸缪”是成功转行的重要条件。在离岗重新选择行业之前,邱木生花了近半年时间思考,未来到底做什么。一方面,未来可以一直做,不受年龄限制,做到身体不能做为止;另一方面,家里有很好的条件,陶瓷界泰斗级人物陆如是其岳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学习陶瓷艺术,这两方面原因成为邱木生选择陶瓷行业的关键。他决定从成型做起,1997年开始,花了11年,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为了了解陶瓷。他认为,不搞成型,无法了解陶瓷,学陶瓷美术应从“陶瓷”着手,了解陶瓷工艺、原料、泥胎、发色原理……慢慢夯实基础,才不会受制于人。他的这种想法得益于先前在厂里质量生产管理的经验,经常会遇到顾客询问,建筑陶瓷泥料包含什么原料、釉料包含什么原料……这些作为管理阶层的他都需要知道,否则没办法管理。
人们总说“隔行如隔山”,其实,“隔山不隔理”。重要的是,成功本身是有一种惯性的,如果你认真做了一件事情并且得到了成功,那么你会觉得越成功就会越自信,越自信就会越愿意学习。最主要的是充实自己、好好学习、丰富知识,因为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捷径。邱木生比任何人都知道,未来的路有多艰难,但他能够认清现实、认识自己,从基础做起,珍惜陆如老先生的每次教导,从中领会其思想,学习其技艺。他说:“中年从艺,与年轻人相比有优势也有不足。优点在于,经历的多,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强,对选择的路有清晰的估量,选择了决不轻言放弃;不足的是手脚慢了,眼睛会吃力一些,反应没年轻人快。这些外在的不足都不会成为我走下去的障碍,人的潜能很大,没有做不到的事,只要努力坚持。”对于这些年的坚持,邱木生颇有心得,他每天上午都会花一小时看书,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静心,画画需要心静。傍晚时分坚持散步,风雨无阻,磨练自己,培养毅力,也希望能强身健体,多画几年。
邱木生属半路出家的艺术家,从艺时间虽短,但成绩斐然,他虚心向学,不断进步,在景德镇艺坛崭露头角。虽然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深刻地知道过程的困难,但如今回望,邱木生仍忍不住感慨,这条路真的很难,有多次放弃的念头。选择了画画,有岳父陆如这么好的老师指导,但自己画得实在不敢恭维,自己看着都难受,他躺在床上想:自己或许不是画画的料,可能走不出来。后来想想,这么大年龄,放弃又能做什么呢,别的东西也难。他经常告诉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然选择了陶瓷绘画,便只顾风雨兼程,不想以后后悔,更不想给岳父丢脸。一路坚持下来,坚信勤能补拙,“一天不画,自己知道;三天不画,同行知道;十天不画,外行知道”萦绕于耳旁,时刻警醒着他。
陶瓷绘画是把美的东西给人看,画者本身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离不开正能量。邱木生认为,人要有正能量,做事才会有干劲,善于寻找生活的乐趣,把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绘于陶瓷中,虚实结合般呈现出来,就是一种艺术。在邱木生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作品中,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的兰花,实物和画的兰花不一样,要把兰花那种美、幽、柔中带刚的味道画出来,首先要有发现兰花这些特点的眼睛,对它有一定的认识。每个人笔下的兰花各不相同,就在于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一样,但美的东西,一定是有正能量的东西在里面。好的作品,传递的正能量不仅影响自己,也熏陶他人。对此,邱木生深有体会,他自成为陆如老先生女婿起,看到岳父的陶瓷作品,受其艺术熏陶。后来,拜岳父为师,在岳父的精心指导下,发愤图强,勤学苦练,继承和弘扬了陆如世家的艺术风韵。在艺术追求中,他始终以岳父为学习的榜样,师心而不踵迹,博采众长;在绘画题材以及绘画媒介上,展开自己绘画的宽度,熟练掌握各种陶瓷绘画技能。邱木生回忆,我记得岳父对我说得最深的一句话:学东西没有早晚,只要选择了,就下定决心做下去。正所谓:莫道岁月晚,奋起正当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