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装坯工艺三部曲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瓷器是由坯体烧成的。坯体焙烧之前,要把坯装好再送到窑炉里去烧,此即“装坯”。《日用陶瓷工艺》对“装坯”概括的定义是:装坯即把干坯装于匣钵中。这个定义并不科学。有的文献说“成型车间将成型并干燥达到入窑水分的半制品(生坯)装入匣钵内,称为装钵或装坯”,说“装钵”尚可,说“装坯”则似有误。因为景德镇陶瓷在晚唐、五代时装坯并不是装在匣钵里;而当代使用经过净化的发生炉煤气或天然气烧炼时,坯体也无需装入匣钵而是放在棚板上直接焙烧的。所以,装坯并不一定要把坯装在匣钵里。

上世纪50年代,在景德镇湖田窑发掘了一批瓷器,其中五代时期的堆积层中发现了很多颗粒状支钉和垫柱,这说明当时的装烧方法是支钉叠烧。由此可知,景德镇在五代时期使用的是无匣烧成,这从窑址遗存中十多个碗盘粘接在一起但无匣钵粘渣就可证明。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焦化煤气和天然气的使用,梭式窑应运而生,棚板装坯逐渐普及。无论是五代的支钉叠烧还是当今的棚板裸烧,那支钉、垫柱、棚板是要工人安放的,坯体是要工人放到支钉、支圈或棚板上去的,这些都是装坯工序。所以说装坯就是把坯“装于匣钵中”并不准确。否则,如今工人把坯放到棚板上的工种叫什么?

尽管如此,自宋至今千余年,装坯工确实是“把坯装于匣钵中”的。湖田窑的发掘还证明:宋代景德镇已经开始使用匣钵了。宋代初期基本上是装匣仰烧,宋代中期则是装匣支圈覆烧,到了元代是装匣叠烧和仰烧,大概自明代开始以后,基本上就是垫饼装匣仰烧,一直延续至今。

装坯这一古老的工艺,随着岁月的更替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用手拿坯放入匣钵中,是从古延续至今的装坯方法。但这得有个前提,就是匣钵和坯体之间得有一个手指头的空隙,否则容易破坯。因而这一方法只能在小器匣钵(平底、直壁)装坯方可使用。因为小器匣钵装小件基本是一匣多坯,坯体之间多少有点间隔;如果是装琢器则多是一匣一坯,那非几何规则的外形只能用手放坯。而大器匣钵(外形呈漏斗状)都是一匣一坯,且坯匣之间空隙极小,所以用手直接放坯是绝不可能的,于是就产生了吊装这一工艺。

吊装的工具是两根细线。操作时装坯工人用双手捏住这两根细线的两头,略微放松使之散开让两根细线从坯体的两边放下,兜住放在料板上坯体的下腹后绷紧双线将坯吊起,吊进匣钵后松开一手,另一手把细线抽出,坯就稳稳地放在匣钵里的垫饼上了。这一方法延续很长时间,在上世纪50年代的十大瓷厂柴窑装坯中仍在使用。采用吊装法装坯入匣,匣钵与坯体的间距仅为几毫米,充分利用了匣钵的容量,节省了热能,增加了产量。

不知从何时起,吸坯器成了装坯的有效工具。吊装解决了坯体易破的难题,但用细绳吊坯操作有一定难度且较费时,于是吸坯器诞生了。吸坯器的主体是一块圆圆的橡皮,其直径根据坯的大小分为多种。吸坯器有一木柄,橡皮外面沾有一线连到木柄上。工作时装坯工人握住木柄轻按坯体内表面,橡皮和胚表面二者之间形成真空,空气的压强让吸坯器把坯吸住,由装坯工提起放入匣中,然后装坯工用手指轻提细绳,橡皮一侧掀起,空气进入橡皮和坯体之间,大气压强消失,工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移开吸坯器,干坯则留在匣钵里,从而完成了装坯工序。国有陶瓷企业时代十大瓷厂大器匣钵都是用吸坯器装坯,直至今天棚板装坯和国际先进的等静压自动压坯也是如此。

无论是手装、吊装还是吸装,把坯体装入匣钵之前,要预先在匣钵底上撒一层薄薄的石英粉或稻谷壳灰垫渣;一般还要在匣钵里放一块比坯体底脚面积略大的渣饼,坯体就放在渣饼上,这些做法的目的是防止坯体与匣钵熔结。有的小器匣钵坯件之间或坯件与匣钵墙之间还得用刨花塞紧,使坯体平稳,以防止坯体倾倒或坯体未装平稳而发生烧成变形或粘匣缺陷。同时,装坯工在装钵前还得将匣钵整修打磨扫刷干净,在匣钵的外底部与内壁上涂敷一层专门配制的涂料,以防装烧时匣钵屑粒子掉入坯上,造成落渣。匣钵经过整修后,还需坐死子口(逐个叠座校正),使匣钵之间相互吻合,避免摇动造成倒窑事故。在匣钵找平校正后,还要用高岭土浆刷打墨线,方便下次装窑时直接照线装匣。

徒手装,吊线装,吸坯器装,这就是自古以来景德镇陶瓷装坯的三部曲。今天,吊线装基本销声匿迹了,只有手装和吸坯器装仍在运用,它们在瓷业装坯工艺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