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再复的读书观念之思考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刘再复先生是著名学者,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上百部专著,可谓是著作等身。一位取得了这样优异成绩的学者,在读书方面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见解,那么,刘再复拥有怎样的读书观呢?其实总结起来,刘再复的读书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读多”和“读通”。

所谓“读多”,说白了就是广泛性的阅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其他人文领域,如果想要取得成功,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优秀的人文成就,都是建立在广泛的阅读之上的。刘再复不是一个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而是一名学者、一名文学理论家,因此,他的阅读是十分广泛的,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瞠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就能感受得到。

广泛的阅读,需要充足的时间,刘再复作为一名学者,既要写作,又要读书,二者都需要时间来支撑,他是怎样平衡这两者的关系的呢?据刘再复先生自己说,在这个问题上,他受到了李泽厚先生的启示:因为和李泽厚是邻居(走三分钟就可到他家),常在他那里,才知道他手不释卷,他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多,用于写作的时间很少,前者占80%-90%,后者占10%-20%。这是他告诉我的。“这一点对我有启发,所以我大量增加阅读时间,写作只用早晨起床后的两三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用于阅读。”

时间上有了保证,广泛阅读就变得可行了,于是,刘再复便开始利用大量时间在书海中遨游。“我阅读的确很广泛。靠自己买书,也靠海外大学的图书馆。除了图书馆,我一到香港就拼命买书,现在已有20多架书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本一本地读。写学术著作时,自然是围绕课题阅读,但大量时间是广泛阅读。”

有了广泛阅读(即读多)的这个前提,在此基础上,自然就引出了刘再复的第二个读书观——读通,那么什么叫读通呢?用刘再复的说法,“所谓读通,就是要穿透书本。”由此可知,读通就是要把一本书读透;把它吃到肚子里并完全分解掉。的确,与其囫囵吞枣地读完一百本书,还不如静下心来把一本书琢磨透。由此看来,只强调泛读还不够,还要注意读通、读透的问题,刘再复认为:“(读书)虽然广泛,但还是要有所选择,有阅读重心。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有一些书,我一定要把它读通读透,例如西方从荷马史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几十部经典,中国从《道德经》到《传习录》的一批经典。从事专题研究时,有关的一切资料、史料、书籍都得阅读,不喜欢的也得读,选择性较少,但其中具有真知灼见的还是要读通。专业之外,我选择基本经典作为自己的护身符,经常阅读、重复阅读,一步一步把它读通,把它化作灵魂的一部分,例如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的西方人文学术名著从荷马、但丁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经典,读通了真受益无穷。”

“读多”和“读通”是刘再复的两个基本读书观,在这两个基本读书观的支撑下,刘再复在浩瀚的书海进行艰苦的跋涉,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吸取了大量人类人文经典的精华,因而在文化领域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那么,如果要问:读多和读通哪个重要呢?也就是说,泛读和精读哪方面更重要一些呢?刘再复认为,读通更重要。“我虽然酷爱读书,也广泛读书,但最终认定,读书最要紧的不是多,而是读通。”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读通了才能吸收、质疑和再创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是相信的。关键是读破、读通。积累多了,感悟也快,写作时东西南北全冒出泉水,很奇怪。有些作家,虽有名气,但作品干瘪,好像是硬挤出来的,硬榨出来的,缺少丰富感,缺少魅力,这恐怕就是平常阅读不够,读通的书籍太少。”

作为一名读书爱好者,当然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还要把所读过的书籍读通、读透,把它们解剖开来,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你所读过的书籍便与你的生命相偎相依、融为一体了,这是在用生命去阅读,你的精神境界也因此获得了提升。刘再复先生的这两个读书观,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学者、不做学术研究,但用刘再复先生这种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阅读,无疑会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