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献祭”的传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自明代开始,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已经可以独步天下。在它众多的品种里,有一种极品叫“祭红瓷”。它有多“极品”呢?我市陶瓷馆有上万件藏品,而“祭红”只有“九件半”,那半件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因收藏时只得残缺的一半,故曰“九件半”。存世率如此稀少,是否证明这种瓷器的烧制成功率很低?

历史上,鲜红釉瓷器曾倍受人们以及历代帝王的珍爱.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对鲜红釉瓷更是喜爱有加,每每摩挲把玩,倍加赞赏。他的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就是在吟咏明代宣德时期的祭红釉碗。

这种名贵的瓷器产于明宣德时期,窑工在配制祭红釉料时,会把一切你能想象得到的“值钱家伙”都扔进去,比如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等。即便如此“不计成本”,也往往很难烧出成品来。由于技术难题一直存在,故“祭红”一向较其他色釉更名贵。

祭红的成品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显得相当庄重。而用途只有一个,作祭祀郊坛之用,故此命名。“祭红”的由来,不得不提一个人——明朝宣德皇帝。有一天,这位皇帝一拍脑瓜,突然想要用一套红色的瓷器来祭祀日神。于是,八百里加急给驻守在景德镇的督窑官:“朕想要一套红色的瓷器来祭祀太阳神,要庄重中带有一丝活泼,要体现皇家的高级感!快办!”

其实红釉技术自唐代开始就被运用到制瓷中了。至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就可以烧制出被称为“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那时代的钧窑的红釉技术还未成熟,它烧制的红釉中往往掺杂有其他颜色。但这样的水准,宣德皇帝不满意,黄金、珊瑚、玛瑙、玉石全扔进窑炉了,仍旧毫无起色。督窑官很着急,他把他的“着急”转嫁到了可怜的窑工们身上。每日督促,甚至把一部分人下了大牢,给出期限,如果再烧制不出令皇帝满意的红釉瓷器,便要大开杀戒。有一位老窑工的女儿,名叫翠兰。她眼睁睁的目睹着自己的父兄与乡亲们,深陷在绝望的末日恐慌中。突然想起老人们说过的一则传说:如果人的气血注入到瓷器中,会令瓷器色泽更醇厚安定,莹润均匀。她想如果自我献祭给火神,会不会就能烧制出皇帝梦中的瓷器?再看一眼父兄绝望的眼神,再看一眼母亲的泪水,她转身登上窑顶,纵身一跃,窑中顿时火光大盛……

现在科学来解释,这原理其实不难,“祭红”这种瓷器是不添加颜料的,窑工们在高岭土中添加适当配比的“紫莹瓷矿石”,这种矿石中含金属铜和锰,在1380度时它们会被还原,氧化焰的煅烧使其进入硅酸盐晶体中,形成类似红宝石的结构,故又被称为“宝石红瓷”。而在古代,烧制瓷器使用的是木炭而非如今效率更高的焦炭,不成熟的烧制水准,显然很难达到温度需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悲情故事描述到翠兰跃入窑炉后,紧跟着一个词语——火光大盛。人体中含有许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它们在炉子内产生反应,生成碳元素,而碳元素能使火苗燃烧得更加猛烈,提高窑炉的燃烧温度。但当时的古人并不知道“脂肪能够助燃”的这个道理,他们迷信地以为真的需要人祭祀。

现在我们明白了攻克“祭红”的技术难点,不在于扔黄金、珊瑚、玛瑙、玉石,更不是扔人(当然你扔一头牛、猪、羊等牲畜下去也有同样效果)。而是古代窑炉的燃烧温度很难达到“祭红”的需求温度。

“献祭”虽然有助于烧制成功,可方法未免太过残忍。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断断续续曾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都没有烧出过当年那样的祭红。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我市不仅为世人带来了千姿百态的陶瓷精品,而且我们可以从“祭红”的民间传说中品味到陶瓷民俗文化的实质,同时这些美妙的、感人的传说,不仅给我市陶瓷文化增加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广大学者考究历史,沿袭古代民风提供了依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