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画青花”往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青花最早可追溯于唐代,而真正意义的青花是元代在景德镇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青花作为一种釉下装饰工艺,基本是通过手绘来实现的。旧时,把手绘青花这门手艺习惯称为“画青花”,也称“画坯”。

为了解画青花那些事,我们采访了孙同鑫(红旗瓷厂)、杨广源(东风瓷厂)、杨爱梅(人民瓷厂)几位青花老艺人。

孙同鑫说:“我从小受家庭影响喜爱陶瓷,特别喜欢青花,为什么喜欢青花呢,因为我家与王步家比较靠近,他经常与我父亲在一起下棋。我也常去他家玩,他画瓷器,我就在旁边看,我那时只有七八岁,他很喜欢我,还带我到莲花塘那里去看陶瓷实业家吴霭生的坟墓,讲吴霭生晚年不如意的生活,这件事我烙印在脑海里。我1954年进建国瓷厂,之前由于自家开作坊,我学过雕削。这脚事冬天会冻手,我不愿干,只想画青花,于是去别的老板家里学画青花。那时,主要是画日用瓷,每天的任务有好多,是计件制,但我主要是想学点东西,画的比较慢,自然画的数量就少,心里想,少画少得钱。可是管事的不同意,他说人家每天画两板坯,你一天只画一板坯,而吃的饭却和别人一样,这样就是吃了一个人的饭,只做了半个人的事(当时老板包饭),老板划不来。画的画面主要是传统画面,一般是客户指定,常见的是龙,民窑的山水,鱼等。那时学画青花只是为了有一门谋生的手艺,坯房老板大量生产青花产品也只是为了赚钱。当然,像王步那样画档次较高的青花产品也有,但毕竟很少。其实王步也接一般的订单(鸟食罐),但他的价钱比较高。因为我有画青花的基础,1954年进建国瓷厂后依然画青花。当时,建国瓷厂有专门的青花组,就在胜利路一带,那个坯房还在那里。很多优秀青花画坯师傅都集中在那里,比如王希怀、聂杏生、程子旭、任庚元等。”

杨广源说:“过去,初学画青花时,是不让你用青花料的,因为青花料好贵,只能用稀釉加点墨水让你在货块墩子上练习。开始必须学画线条,要反复练,当练到一定程度时,师傅就会教你如何去构图,哪个部位安在哪里。也只有到这时,才可以在坯上画。青花的主要工艺就是画线条和混水。混水的青花料要用开水(一定温度的热水)把青花料泡熟,泡熟后再让它沉淀,沉淀后把水倒掉,再倒茶叶水进去,这样流动性就会慢,就可以吸到坯里面去。混水有五种,所谓‘墨分五色’,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墨分五色就是烧出来后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画线条要掌握料性。所谓料性是指调料的稠稀程度,料过稀则‘起线难’,过稠则会滞笔,料不沾坯或画死料。对线条料性鉴别方法:是将画好线料的坯放在较强的光线下侧面观察线条,如果有隆起感,即中间有一条细微的凹槽影,那么这种线条就是料性好的线条,若线条平扁,没有隆起感,边缘不整齐光滑,甚至有毛线,那么这就是料性不好的线条。混水的基本要求是:笔头上饱含料水,运笔从左到右,一经下笔,料水即迅速下流,这时要顺着水头很快混下去,混完一块面积后,将笔头倒侧,把坯上多余的料吸去,这叫‘收水’。中途忌停滞,不能来回添补,要一气呵成,否则料色不匀,造成‘积料’的毛病。还要注意坯胎的情况,坯胎厚,吸水量多,笔可多含料水,混水速度可慢;坯胎薄,吸水量少,混水速度要快。圆器坯胎经过印坯工的拍打,分子结构紧密,吸水慢,混水速度可稍慢;琢器坯胎未经拍打,或注浆成型,分子结构松散,混水速度要快些。”

画青花有画细瓷和画粗瓷之分,细瓷为圆器业的脱胎,琢器业的粉淀和大件;粗瓷为圆器业的灰可器、四大器、满尺等;琢器业的淡描、描坛、粗汤匙等。画粗瓷比较简单,笔调较简,画面粗犷,形式固定,画坯时不需要起稿和描图,在坯上直接描线和混水。这一工序是有两个人来完成的,一个叫画坯工,一个叫混水工。画坯工把经过打好青花箍的坯捧上画桌,配好颜料水分,左手拿坯搁在右膝上,右手用笔蘸料画在坯上;混水工左手拿坯扑在膝盖上转动,右手用大毛笔蘸料在坯上混水,完毕后的坯叫“花坯”。

画细瓷比较复杂,有起稿作图、描图、摩图、描线和混水等过程。起稿作图是指用淡墨或黄蔑烧成的灰在坯胎上作画,经修改定稿后,用浓重的黄蔑灰再行描绘,然后用绵纸或拖胶毛边纸剪成与器型相似的形状,轻轻按在坯胎上,再用压子或指甲轻轻在纸背上摩擦,使图印在纸上。描图和摩图是指用黄蔑灰或珠明料在印痕的图纸上再行描绘,待干后,将图纸附在坯上,用压子或指甲轻轻摩擦,使一定数量的坯上出现画印痕迹。下一步就可以进行描线和混水,至此,青花画面就完成了。

杨广源说:“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青花瓷生产其工艺表现手法是不同的。比如元青花的混水与明代、清代就有所不同。元代的混水是在勾线以后,用狼毫笔沾料一笔一笔捺上去的,因此,画面有层次感。明代的线条比较流畅,有粗有细,而其混水跟元代不同,用的是混水笔,采用混水的原理,体现青花料的浓淡变化,其画面显得自然、均匀。在表现风格上,元青花气势粗犷,明青花则相对柔和;清代的青花又有所不同,其线条工整,装饰性较强,线条很有规则,线条硬,像钢丝一样;到了民国,画青花借鉴国画的表现方式,讲究浓淡变化,画面比较讲究。当我们掌握了各个时代青花工艺的特点后,对生产仿古瓷有很大的帮助。”

杨爱梅说:“我是1960年进厂的,开始学磨坯,进厂不久搞精简,我父亲是干部,就带头把我精简了。1964年重新进厂画青花,我的师傅叫陈茂松。开始学的时候是用泥巴做成饼子,就在那上面练画线条,练好了线条再练混水,直至师傅认可了再能正式画坯。当然,这有一个过程。那时,我除了在单位上练,回家以后还要继续练,没有多久我就上手了。我画比较多的一般是图案、山水、花鸟。后来,慢慢擅长花鸟,我画的《六鹤同春》1984年还在市里拿过三等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