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江西有不解之缘。发现苏轼(苏东坡)这个人才的是江西庐陵(吉安)永丰人欧阳修,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江西洪州分宁(九江修水)人黄庭坚游学于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学士,因两人诗文、书法均极佳,被人合称“苏黄”。两人和江西浮梁高僧佛印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过从甚密,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佛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谈和故事。初中语文课文《核舟记》就是形象刻画苏东坡和黄庭坚、佛印乘小船游览赤壁的故事。由于佛印是浮梁县人,苏东坡、黄庭坚也许来过浮梁,来过景德镇,有些景德镇人特别是浮梁人就把这个故事从长江搬到了昌江,从湖北搬到了浮梁,前几年浮梁人还把他们的一个湖命名为“三贤湖”。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湖北黄冈),位于湖北东南面的黄州,距江州(江西九江)不远且都在长江岸边,为苏东坡往来江西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因苏东坡在黄州四年表现不错,元丰七年,皇帝宋神宗将苏东坡从偏远落后的黄州调到了京城开封附近的汝州。临行前,苏东坡写了一首告别词《满庭芳·归去来兮》送给他的好友李仲览及乡邻,随后借送其子苏迈到德兴赴任县尉之机,再次踏上了江西的土地。此时其弟苏辙正因乌台诗案连累被贬江西筠州(江西高安)监盐酒税。苏东坡先安排船只走长江顺流而下将家属送至江州,然后走陆路经修水、铜鼓、奉新来到高安看望弟弟苏辙。苏东坡和苏辙兄弟情深,在高安待了十天,和苏辙一起游览名胜,访问贤达,为高安留下了不少题词诗文书画传说,给高安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
离开高安,苏东坡再次来到九江。苏东坡生性乐观豁达,虽处逆境也不废颓。被贬黄州的四年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苏东坡又是开荒种地,又是写诗作词,又是创品美食,东坡居士、东坡肉都是在黄州得名的。此时的苏东坡正值盛年,加上调往汝州,心情不错,文思泉涌,佳作迭出。
有传说苏东坡前世就是一个和尚,笃信佛,在佛教界有很多朋友,知名度很高。在九江苏东坡走访了开元寺、东林寺、西林寺等,在僧俗的前呼后拥下畅游庐山。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以为胜绝,不可胜纪”,“遂发意不欲作诗”。庐山让其流连忘返,“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但苏东坡架不住庐山僧俗的热情,一句“苏子瞻来矣!”就让他把“遂发意不欲作诗”丢到了九霄云外,诗兴大发,接连写了三首。“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让他偷着乐,“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说出了他梦寐以求游庐山的心声。开元寺“主僧求诗”,苏东坡很爽快“作一绝”。特别是在东林寺长老常总法师陪同下访游西林寺,苏东坡在西林寺墙壁上题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绝唱。
接着,苏东坡来到湖口。湖口即鄱阳湖之口,是鄱阳湖水汇入长江之处,是舟行进出鄱阳湖的咽喉要道,千古名胜石钟山像出水芙蓉伫立在这里。汉代桑钦、北魏郦道元、唐代李渤均来过石钟山考察研究。苏东坡心向往之,来之前做足了攻略:研究了《水经》《水经注》,了解了李渤考察石钟山的情形,质疑郦道元李渤石钟山得名之说。来到湖口,他直奔石钟山开展实地考察。白天在山上到处走到处看,访问当地僧俗,了解石钟山的前世今生,但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没有解他心中之惑。苏东坡不善罢甘休,“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冒着危险“徐而察之”。这时所看到听到的让他非常震撼,也让他豁然开朗,因为他不仅听到了如钟鼓不绝之“噌吰”声、听到了“窾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而且掌握了声音的成因和来源。实际上石钟山是石灰岩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其特点就是多“穴罅”,“空中而多窍”。石钟山伫立在鄱阳湖长江交接处,二水相交,水奔浪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在认真仔细考察和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后,苏东坡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