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华是景德镇著名的考古专家,1982年随着御窑考古发掘,白光华参与到古陶瓷修复中来。在采访中,白光华告诉记者,古陶瓷修复的原则是多级分类、系列复原,这么多年来,他修复了很多古陶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70公分永乐甜白釉盘口双耳瓶,这是他在80年代中期修复的一件古陶瓷,因其体积大,修复起来难度大,在历经多道程序修复完整后,白光华第一次感受到古陶瓷修复的乐趣和成就感。白光华说,他刚从事古陶瓷修复时候会觉得这份工作辛苦又枯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修复的古陶瓷越来越多,他对古陶瓷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从此,他喜欢上古陶瓷修复,并因零距离接触古陶瓷而感到享受和被人羡慕。白光华记得,有的时候因为在修复的过程中,他会被古陶瓷的厚薄、色釉、纹饰的完整而兴奋,也会因缺损而沮丧,在静下来的时候他脑子里是瓷片满天飞,瓷片的泥土味甚至是酸臭味都成为他的一种记忆。日思夜想的古瓷片成为他对古陶瓷修复的一种敬畏之情。白光华还告诉记者,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研究宣德的鸟食罐,并写了《追求审美最大化背景下的御窑制瓷工艺》的文章,这些研究都丰富了他对古陶瓷的理解,并在修复的过程中,融入温度和情感,使古陶瓷焕发新的生命力,使静止的文物活起来。在多年的修复过程中,白光华更从中悟出了生活的道理,残缺也是一种美,不再求全责备,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刘蓥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一位年轻的古陶瓷修复技师,她是2015届景德镇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一名学生,2018年来御窑博物院实习并顺利地留下来进行古陶瓷修复工作。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刘蓥正在对一把空白期的红釉壶进行修复(下图),在经过分拣后,刘蓥用胶带纸将碎瓷片粘上固定住,然后用滴管将壶的缝隙处滴满502胶水,等胶水干透,再用吹风机将胶带纸吹松,慢慢地将胶带纸撕下来,接下来将缺损的瓷片用石膏替代补上,等石膏干透,这样就完成了一件古陶瓷的修复。记者在现场观看整个过程的时候,感觉古陶瓷修复不仅仅是一项外人看来神秘的工作,更是一份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整个修复过程中,刘蓥轻手轻脚的,小心翼翼,生怕动作稍大些就会影响到修复进程。当修复完整的古陶瓷一件件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时候,记者体会到了刘蓥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因为这种满足和幸福只有亲身参与的人才能感受到。
和刘蓥一样,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还有10位年轻的古陶瓷修复技师,梁艺沅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刘蓥在同一个修复室工作。他告诉记者,他自己很喜欢古陶瓷修复,也习惯这样静静地与古陶瓷对话,在他看来,古陶瓷修复不仅是修复一件件残破的文物这样简单,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尊重。就像他们技师团队修复的一件空白期的宝相花青花如意枕,这件修复完成的文物先后在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展出,打破了外界认为空白期没有烧造御窑的局限认识,对古陶瓷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地位是个补充。梁艺沅告诉记者,在御窑博物院修复古陶瓷是他这辈子都会坚持的事业,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也愿意为之奉献一生。
古陶瓷经技师的手被一件件修复,不仅让古陶瓷活了起来,更是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当高深莫测的古陶瓷修复展现在眼前,我们不仅对古陶瓷多了敬畏之心,更对古陶瓷修复技师团队多了敬佩之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