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好长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又任命周亚夫为丞相。(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亚夫是西汉名臣,为将时以治军严谨著称,其最大成就是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相亦颇有作为。司马迁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田穰苴)曷有加焉!”北宋文学家苏辙赞:“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评:“汉将能持重决胜,无如条侯周亚夫;其为相,侃侃识大体,贤于申屠嘉(汉朝开国功臣,西汉宰相)远矣,父勃亦不如也。”后世唐德宗、宋徽宗分别追封古代名将64人和72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周亚夫均位列其中。
汉文帝细柳劳军,周亚夫及其部属的态度和行动举止,体现出来的“真将军”风度,更为历代君臣推崇。首先是被“怠慢”的汉文帝刘恒赞赏:“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明末抗清名臣黄道周曰:“亚夫治兵,既严且锐。军中不驰,天子按辔。霸上棘门,有如儿戏。”有比较更能鉴别,驻守在灞上和棘门的刘礼、徐厉,与周亚夫相比,差距甚大。晚清政治家曾国藩叹服:“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其细柳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
周亚夫的“真将军”风度令人敬佩,汉文帝不因臣子怠慢而见怪却大加赞赏的宽容大度,更加难能可贵。今天,各级领导到地方或下属单位慰问和检查工作也是常见的事,所到之处大多受到刘礼、徐厉之类官员的热情接待,进餐必美味佳肴,住宿则高级宾馆,甚至安排观赏名胜,送上地方特产,唯恐有不到之处。而极少数领导同志对此习以为常,反之则“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给接待单位和人员穿小鞋。党的十八大后虽大有改观,但此类现象却远未绝迹,对此尚须保持高度警惕。且不说如此行为有违中央八项规定,即使对照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2000多年的古人,有关人员亦应因有所触动并汗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