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双慧眼:辨识陶瓷藏品的真与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陶瓷,无疑是造假最多的收藏门类之一。为了让圈外的朋友看看真假,更为了让圈内的藏友提高警惕,笔者就来讲讲当前已经被曝光的十种陶瓷造假手法。

1.器型臆造

在瓷器作假的领域里,有一种假货,它们曾经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属于现代的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造型和样子,叫臆造品。前些年,笔者记得在央视的“寻宝”栏目中,曾经惊现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暖水壶,就是典型的臆造出来的穿越型作品。这件瓷器的底款为:明成祖内阁司礼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为典型的凭空想象作品,一度成为收藏笑柄。

2.画工纹饰臆造

在做伪的瓷器中,有一种所谓一眼假的藏品,就是画片特别的怪异、现代,甚至于臆造或者模仿。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的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上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从古至今,瓷器装饰上的纹饰题材各个地方、各个时期都有区别,然而今天很多的造假者,在瓷器装饰画片上,肆意去发挥,出现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赝品瓷器。

3.新瓷做旧

新瓷做旧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是将新瓷长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掺蛋白涂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时间,以期整新如旧;另一种方法是将新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浸泡,以获得做旧的效果;还有一种是用牙膏和水砂纸对新瓷进行加工,这样处理以后,新瓷就会失去亮色,显得很旧。

4.真坯作假

这样的作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破旧瓷器的底,粘接在新瓷上,这样的赝品款是真的,但瓷体却是假的;另一种是取无花的旧瓷,彩绘后重烧。真坯作假并不难看破:第一种方法用高倍放大镜细看就能看出端倪;第二种方法若仔细从画风、釉彩上观察,也不难看出其伪。

5.胎质粗杂画工不到代

在很多电视鉴宝类节目中,经常会听到专家说的一句话就是,胎质粗杂,画工不到代。这也是判断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然而要想具体知道何为胎质粗松和画工是否粗略,则需要收藏者长期的多接触瓷器真品。多看真物件才能达到,总之一点,明清时期的瓷器,胎土淘洗的精细,尤其是康雍乾三朝,胎质洁白,坚硬,很少有很“脏”的现象出现。关于画工方面,每个时期都有自己年代的风格特征,今天的做伪,往往造假者超过了这个时期的特定风格,使得穿越的情况时常出现于仿古瓷器中。要想在这些方面使自己火眼金睛,一定要多看那些真的古代陶瓷藏品,琢磨其内在特征和风格,才能避免上当。

6.浸色打磨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瓷器上都会有一些红色的斑,胎子上、釉面上都有,给人以一种年头很长的感觉。其实,这是用高锰酸钾涂在瓷器的胎釉上面所形成的人为做旧效果。除了这种浸色方法以外,有些造假者还会用茶叶水将瓷器放在锅里煮,以增强其色彩陈旧之感,这些均属于浸色的范畴。新烧成的瓷器,火气比较重,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过于明亮的浮光,俗称“贼光”。为了去掉这些“贼光”,有些造假者就采用打磨的方法。他们一般是用一些粗糙的皮子或者最细号的砂纸在瓷器表面来回进行打磨。类似这种经过人为打磨的瓷器,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明显不自然的“亚光”效果,釉面或者彩面上还会出现许多平行的划伤。

7.人为剥釉

做伪者故意在瓷器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使之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沧桑陈旧的感觉。将人为剥釉的瓷器与自然剥釉的真品进行对比,是可以发现伪品破绽的: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而伪品的剥釉断面则一般是斜茬;老瓷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再剥,新瓷剥釉则是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或敲打出来的,其周围胎釉结合处很紧密,不能再剥。

8.酸腐

为了使新做的瓷器呈现出古旧的效果,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浸色和打磨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旧方法就是酸腐。造假者一般会直接使用氢氟酸涂在瓷釉表面,然后立刻将其冲洗掉,这样就会使瓷釉表面出现轻度的腐蚀,从而达到去“贼光”的效果。还有的造假者将氢氟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再把瓷器放入稀释后的氢氟酸溶液中进行慢腐蚀,十多天后再拿出来,也可使“贼光”尽去。经过这种方式进行做旧处理的瓷器,表面往往黯淡无光,呈现出如粗制塑料一般质感。

9.按图索骥

在瓷器赝品中,很大一部分藏友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这件,书上都有。很多的造假者也就是抓住了这部分藏友的心态和特征,按图索骥,根据杂志书刊,甚至博物馆里的馆藏精品去仿造。并且配上一段精彩或者曲折的流传经历,去蒙骗收藏爱好者,以此盈利。

10.老胎新彩

在瓷器收藏领域中,还有一种造假的手段就是在原有的单色釉面上面新加以粉彩绘画。老胎后加彩的辨别,多少老胎新彩,画面缺乏神韵,没有真品生动,关于老胎新彩有两个时期比较多见,一是晚清民国时期,第二个时期就是今天的造假者。老胎后加彩的另一个辨别方法,就是如果釉面有划伤部分,且压在了粉彩画面的下方,则肯定为后期加彩所导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