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溪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山区古村,源于唐朝末期,是著名才子、明代嘉庆年间“探花”金达的故里。因背靠大英岭和英凤山,村前溪水清澈见底,川流不息,故而得名。
漫步英溪村,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山清水秀,群峰叠翠,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村前溪水潺潺绕村而过,村内古木掩映,几百年以上树木众多,有罗汉松、白果树、香樟树等珍稀树种,一年四季各具特色。村口“七星石拱桥”与村尾“联珠合璧石拱桥”显示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古代特色建筑风格。村内房屋均为徽派建筑,沿着英溪河依次排开,故有“一半街来一半水”之称。星桥逐步、印墩截流、鸡冠抵柱、英峰盘旋、公母二石、樟槐合围、五狮下坂、桂峰独秀等八大胜景更能体现英溪村的迷人风光。
“保存较好的各时期传统民居22幢,建筑面积3685平方米。”该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存的徽派古建筑有“青云得路”坊、“国学师”门楼和牌坊、“御赐奉禄”门楼等,都以木雕砖刻为主,规模宏伟,装饰精美,其中“青云得路”坊与“国学师”门楼、牌坊已列入省级文明保护单位。英溪村严格按照上级申报要求,规划先行,保护优先,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青云得路”、“国学师”牌坊等文物建筑进行了抢修,做到“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记者了解到,英溪村以金姓为主,是唐朝左仆射、后任浮梁县令金安的后裔,是浮梁历史上七大姓氏之一。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在宋代仅进士就有16人。明代金达由嘉靖皇帝点为探花,清代雍正朝又有一人荣登进士。
据村中老者介绍,英溪金氏还和浮梁县衙中的“金公祠”有密切关系。浮梁县的“金公”故事,可以追溯到西汉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史载,汉武帝病重时,托霍光与金日磾辅佐太子刘弗陵,昭帝即位后,金日磾鞠躬尽瘁辅佐少主,死后被封为敬侯,陪葬茂陵。其后人金安,字日安,登唐咸通(860一874)进士,任浮梁县令,父子兄弟相继,为治三十余载。“金公祠”就是历代浮梁官府为祭祀金日安、金叔彦二人的专祠,在浮梁百姓的传统信仰中,“金公”就是浮梁的保护神,继而转换为浮梁的城隍爷,地位极高。清道光年间浮梁县衙遭火焚毁,地方无力重建,只得移至幸存的“金公祠”理事,再逐渐筹资扩建,直至恢复县衙。
英溪历来文风昌盛,“十家之村,不废诵读”,有良好的家风家训。除了一批仕宦人物外,还孕育了一批贤孝耆老和节妇人物。如以孝义著称的金兑说、金文会、金国荣、金鸿勋、金克宽;名贤金良征、金天赐等以及金氏二节妇等,其生平作为和善行轶事一直被乡民所传颂。同时,英溪村远离尘嚣的山水环境,也培育了英溪民众勤劳的传统和淳朴的乡风。
英溪村还保存了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工夫红茶制茶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碱水制粑技艺”,均于2014年公布。村中传统民俗丰富,如元宵舞龙灯、清明祭祀、端午划龙舟、楹联对文、竹木编制、木器加工、采茶戏、民间聚会喊唱会、草鞋编制、手工粉皮晾制、蓑衣编制等。
如今的英溪村,有村民小组10个,286户,991人,水田878亩,山林面积19497亩,森林覆盖率95%,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山村。2012年1月,英溪村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等部委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英溪村经过两年多的申报工作,获得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光荣称号。”英溪村委会主任金旭日表示,今后,他们要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将“探花故里”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