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家下弄:时真时幻,亦古亦今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筠竹

景德镇的里弄大多是东西走向,同一条弄堂如果有上下之分,那么东面的称作上弄,西面的称作下弄,方家弄也是如此。相比较方家上弄而言,下弄因为有湖南会馆,因此更具代表性。

对于方向感不佳的笔者来说,方家弄确实易寻,从古街路口步行400余米,人群偏少数时向左,就能看到方家下弄的弄牌了。只是如今的方家下弄,除了保持挑坯架的宽窄标准外,很难看到清末民初的格局了。方家下弄3号是少数保存完好的一户老建筑,居住在此处的徐大妈,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长者。对于比她家更有代表性的方家下弄7号建筑,老人记忆留在全家团圆的节日里:“别看我这里挺大的,

7号没拆之前,比我这里大多了,好气派。人最多的时候曾经居住过100多人,差不多有20户,逢年过节时最为热闹。家家户户的大人们烧火做饭,小孩子就在一起玩耍,有几家要好的,还把菜聚在一起吃。”虽然现在的方家下弄没有其他里弄那般冷清,但老人称,她在方家下弄住了50多年,那段时期是最为热闹和繁盛的。对于研究历史建筑的学者来讲,方家下弄7号代表的是颇具研究意义的明清时代建筑,而对于徐大妈而言,她心中的7号永远是弄子里最热闹的邻居。后来,方家下弄7号曾是一家当铺的仓库,再后来,渐渐成了一家生产包装陶瓷用纸的纸行。

现如今,方家下弄北面(包括方家下弄7号在内),全是一幢幢高耸的楼房,旁边隔着一圈铁栅栏,与徐大妈住的老宅形成了鲜明的高低差,而方家下弄3号也成了里弄唯一老宅的代表了。继续前行,便发现弄子南面的房屋尚未动拆,但也只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平房。

一位友人的老师当年居住在方家下弄,据她回忆,小时候经常在小弄子里看见的就是挑水工“外朱”(不知他是姓朱,还是他口齿不清,学他讲话,反正大家都这样叫他),每天“外朱”都在弄子里来来回回不知道走多少趟;还有她家斜对面的坯房,只要她能偷偷溜出家门,也不走远,就跑到坯房去玩。站在坯房门口,看做坯的师傅做瓷坯,他们身上系一块大白布,配料、摔土、成型,一气呵成。还有的扛着一块长板条,上面整整齐齐排着几十只碗坯或十几只瓶坯,小小心心地放到架子上。对她们来讲,作坊外的一大堆渣饼就是小时候的玩具,那时候姐妹们都喜欢捡一些渣饼,或挂在门上防小偷,或用来做些小游戏。据她回忆,那时候方家弄作坊成群,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制瓷作坊,许多窑工都居住在此,如今,这些作坊已被改作居住,但作坊的建筑形制仍然保留了下来,从外观可以看出,这些作坊的开间都较小,立面连续成排。

对于50多年前方家下弄老宅的印象,她是这样描述的:“我家是在方家下弄13号,那是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有前堂和后堂,前堂有东西两间厢房。东厢房做了书房,前堂中间有个大天井,从下往上看,直通到屋顶,上面盖了几块彩色的琉璃瓦,非常漂亮。神龛在前堂,上面放着家中几位长辈的遗像。后堂也有两间房,一间是姐妹们的闺房,一间后来做了大哥的婚房。再往后,就是一个大厨房,一边通后花园,一边通小巷。记得那时候我家长子很大,从前堂上楼,楼上有几间房,记不清了,反正两间正房,伯父伯母住了一间,父母亲带我们住了一间。楼上围着天井的是一圈木栅栏,精雕细刻,与地板一同被漆成了枣红色。站在二楼看楼下,十分清楚。当时我家老宅的后子,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夏之交的时候,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有鸡冠花、牵牛花、指甲花、美人蕉等。清早起来,姐姐们会带我采一朵美人蕉,吸它丝丝的甜味,一股清香扑鼻,很是爽快。花园中还有几棵大树,有桑树、芙蓉树。树下就有个大石臼,过年过节的时候就在这里打麻糍。”

对于方家下弄的印象,年纪稍微大一些的人记住了它最为显著的标志——湖南会馆。在弄子里摆摊理发的程大爷告诉笔者:“方家下弄紧挨沿河,因此,有一个码头也顺理成章地被叫成湖南码头。或许以前这里湖南人多,现在的方家下弄72号大众剧场就是当时的湖南会馆。”程大爷说,早期的会馆,主要以地域关系作为建馆的基础,是一种同乡组织。他住了30年,也没见过几个湖南人,现在整条弄子都没有湖南人。以前湖南会馆除了听戏,还是专门放置湖南人及第牌匾和祖先牌位的地方,听说牌匾有状元、榜眼和探花,挂在会馆内最为醒目的位置,彰显湖南人的荣耀。

夕阳西下,穿梭在笔直的方家下弄,听着长者们的讲述,仿佛置身于两个时代的轮回轴上,时真时幻,亦古亦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