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是端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芒种的节气里,刚好过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我家乡没有大河,不像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所写的那样划龙舟、抢鸭子,那么隆重热烈。但我家乡对端午节还是很重视的,就是今天,门和窗户上插艾草还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包粽子,吃面条,烧茶叶蛋,吃大蒜(蒸熟),饮雄黄酒,再就是弄桌较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好好吃一顿。一般都是中午吃面条,豌豆熟了,刚好用豌豆煮,味道好鲜的。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粽子是头天白天就包好了,有的人家头天晚上就搁在柴火灶的大锅里放水煮熟,再在锅里焖一晚,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还没冷却的,揭开锅盖就可拿起剥了吃,说这样的粽子吃起来糯米更显黏性。有的人家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煮。

我们家乡叫裹粽子,裹法与别处有所不同。粽子一头有三个角,三个角在同一平面上,较粗;另一头只有一个角,从较粗的那头慢慢地细到另一头,最后呈钉头状,整个形状如一个锥子。材料是糯米、红豆、豌豆、腊肉、食盐等,外面是箬皮叶紧紧地包裹着。箬皮叶来自于箬竹,这种竹子丛生,茎较细,高三四尺,中空,节显著,叶子宽而大,秋季叶子的边缘变成白色,叶子可以编制器物,还可以包粽子。这种植物在当年对我们家乡人的贡献可大了,编斗笠真是少不了箬皮叶子的,斗笠有圆顶和尖顶两种,主要材料就是小水竹和箬皮叶。张志和的词《渔歌子》中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倒是真的,因为箬皮叶子就是青绿色的,可我家乡人从前披的蓑衣都是用从棕榈树身上割下来的棕制成的,蓑衣是棕色的,不是绿色的。

裹粽子前先要把箬皮叶子摘来,拿到河里用刷子一页页的刷洗干净,然后还要放到锅中用开水煮一下,就不再是生叶子了,裹起来就柔软好多。包裹时,先将两张或三张箬皮叶卷成锥形,再用小杯子往里面灌装泡好的白莹莹的糯米,用一根筷子把糯米杵实,喜欢吃硬粽子的就把糯米杵得紧紧的,喜欢吃柔软些的就不要那么用劲杵。糯米杵紧实了,就在另一头封口,最后用也是煮过的棕榈树叶撕成的绳子扎成死结,这个要扎死结的,如果是活结,弄不好粽子会松散开的,因为煮粽子时,里面的糯米会膨胀。裹好了就放到锅中去煮。待煮熟了,从锅中捞起来,解去棕叶系绳,揭开箬皮叶,好丰润的糯米粽啊,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咬一口到嘴里,柔软可口,好吃极了。

吃吧,多吃几个,这段时间在田里紧张劳作真也是忙累了。有些会吃的人,一个大碗里盛了四五个剥好的粽子,浇上白糖,大口嚼食,味儿又甜又咸。家乡人说:“人生在世,做得吃得,才是最大的福气!”是啊,吃是做的动力,做是吃的保证。酒是中午喝了,晚上还要喝的,醉就醉了,酒醉英雄汉,饭撑死木头,男人一辈子没醉过酒不算个好汉!

端午是大节,女婿都要去看望岳父岳母大人的。如果是新讨的老婆,又没有结婚过门,还要给准媳妇做一套新衣送去。从前街上还没有开服装店这个行当的。后来有了服装店,就都是带着新媳妇上街去买了。缝纫师傅也就慢慢地边缘化了。

对于那些已讲定了老婆但又没有婚娶的男子来说,送节的礼物还要挑上一担粽子去岳父岳母家的,一百个或一百二十个,此外还有鸡蛋、烟酒,女性用的香皂毛巾搽脸油花露水什么的。在那自行车都不盛行的年代,男子就挑着一对做工精致的小谷箩,扁担颤颤悠悠地往心上人家去了,步子急促,心花怒放。虽然时代在前进,但今天讲老婆裹粽子送节的习俗在我家乡依然在延续着。女方家吃不了那么多的粽子,就分给族亲和邻里们,其乐融融。

端午节过后,栀子花盛放起来了,树枝不胜花朵的重负,一朵朵洁白的花儿在雨中低垂着,香气浓郁。雨熄灭不了花香,如果花开有声音的话,那一定是花朵的香气。还有一种家乡人称作端午花的花儿也开得很热闹,这种花是一根直直的主干,花儿一朵一朵地缀在主干上,有枣红色与粉红色两种。石榴树的花期好长的,从立夏开始开花,到芒种枝头仍然开放着一朵朵红艳艳的花儿。枣树上开始结出了米粒般大的枣子,但枣花还正开着。板栗树上的条状花絮快落尽了,已结出了小小的带刺的绿色球形果实。

山上的杨梅也熟了,或男或女腰里系着个竹篮上山了。我家乡山上的杨梅有两种,一种是红色的,还有一种是白色的。摘来的杨梅吃不完,就浸了杨梅酒,很好喝的。

芒种过后是端阳,仿佛一曲辛勤劳动而又尽情享乐的欢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