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寺阁临江诗韵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昌江由徽入赣,蜿蜒数百里,由北而南环抱瓷都景德镇。江畔曾立有“江南雄镇”石坊,可以想见当年的气派。

山川毓秀,灵气所钟,造就一方福地。此地西侧有城区最高峰旸府山,千年古刹旸府寺,寺门悬挂抗金英雄岳飞题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寺几经兴废,依然耸立于山谷之间。附近有唐、宋古樟两株,横柯蔽日,虬枝冲天,罩下浓荫十数亩,唐樟曾被评为景德镇“十大树王”,名列榜首。咫尺之遥,昌江或深潭摇绿,或江水潺湲,一派宁和。

东岸有峰翼然,气势峻拔,号石埭山。下临昌江,古有官道通于浮梁,今废。山上有观音阁,建于明末,亦是几经兴废。现有寺阁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历经扩建,庙宇连绵,佛像庄严,香火鼎盛,蔚为大观。1972年因修建青塘电厂,削山修路,山势更显峭立。老寺门即设于岩侧,拾级而上,方见大殿,豁然开朗。

这里是景德镇别称“陶阳十三里”的起点,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沿江而行,“前后街计十三里”,是古时最繁华、最具活力的地段,人烟辐凑,商贾云集。观音阁附近发现有窑场,据考证,为明代民窑遗址,发掘出青花瓷、白釉瓷、蓝釉瓷等品种,以及窑具、工具。如今,周边一片菜地、山隈间几十户人家,偶尔几声犬吠或鸡鸣,一切都静悄悄,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

自观音阁沿江而下,青塘路蜿蜒平行,路侧有观音阁水厂、蓝家祠、老三中,半边街、古镇天御楼群,穿过瓷都大桥,为老巷弄集结的御窑景巷。

福地自有福人来。自古以来,观音阁一带成为登高揽胜之地,历代不乏题咏。侯瑞清七律《登观音阁宝山楼》尾联感叹:江南雄镇今无恙,尽供游人洗眼光。登高一望,古战场犹存,而人事消磨,世道沧桑,唯见“丰碑苔藓则荒凉”,供游人吊古怀今,洗眼伤情。

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云:观音阁又焕衰题,新起文昌更整齐。不作江南雄镇辨,侬家世籍隶江西。郑廷桂祖上自宋代即定居景德镇,是土生土长的“镇巴佬”,对家乡了如指掌,穷搜博采,为老师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作了补辑。他目睹观音阁重修和文昌阁新建,故作诗以记。

这里也是艺术家创作的绝好素材。凌宗正先生绘有粉彩瓷板《瓷都观音阁》,画面一阁巍然临江,天地粉妆玉砌,令人心神向往。毕渊明先生的一首题壁画诗云:“倚山禅阁俯临流,图画自然一望收。熙攘往来通孔道,无边风景聚楼头。”与观音阁的雄伟气势、开阔眼界恰合。

倘若评选观音阁一带的超级迷,则非督陶官唐英莫属。他在景德镇榷陶20余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位北方汉子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乐与悠游,闲暇时光,把“江南雄镇看遍”。其诗文中珠山、珠山陶署、昌江、昌水、昌南、浮梁、里村、洪园、窑厂、邸署屡见不鲜,还有环翠亭、杨家坞、文昌庵、罗家滩等。这些熟悉的地名或处所,刻印在他的诗文中,也深深嵌入他的血脉里。

“山陶水榷寄岩阿”。春秋佳日,唐英邀朋唤友,登临观音阁,或游旸府寺,往往流连忘返。其中一篇《九日偕王少尹、章县尉暨幕中诸友观音阁登高即事》,是重九登高吟咏的五言古风,12联24句。“昌水澄新碧,阳山锁寂寥。舒怀凭杰阁,乐志放轻桡”,对周边美景赞叹有加,将观音阁誉为“杰阁”,足见心中喜爱之情。但随后一转,意境又变:“丹枫明夕照,秋涨落荒桥。影断西风雁,声寒老木蜩”,夕照、荒桥、影断、声寒,都显得苍凉和萧瑟,衬托出作者客居为宦、心境寂寥之状。他在《九日登高马上口占》中写道:“牢落天涯又一周”、“万里一官缘斗粟”。人生况味如此,几人能免?

为何观音阁成为常临之地?唐英诗中有云:一是“心性耽幽寂”,一是“胜地逢人少,尘怀借衲清”,“清旷豁尘襟”。因为喜好幽寂僻静,而这里登临送目,风景宜人,人少静寂,“树杪闻僧语,云中度罄声”,偶与“山僧话古今”,可以涤荡世俗之念,舒怀洗心,暂忘尘世劳顿,甚至发出“便应长此住”的感慨。

有意思的是,一次他自浮梁晚归,路过观音阁,用回文体口占一绝,顺读倒诵皆可成诗。“川前隔坞竹摇风,路拥寒霜舞叶红。穿径石梁浮冷月,悬龛古寺晚来钟”。钟罄声、木鱼声、诵经声,如今在观音阁附近也时常能闻,可清心可净欲。

1739年秋日,唐英从九江回景德镇,在洪园处远望旸府山,如遇“故交旧友”,心境顿开,豪情大发,作诗云“分水洪园路几湾,陶人去作陶人还。一峰突出浑相识,对我十年旸府山”。珠山陶署与旸府山遥遥相对,一眼即可望见,相识相守十载光阴,真算得上是“老友”了。

旸府寺他游历过多次,并题诗歌咏。雍正八年临旸府废寺,题壁留诗,眼中所见“苍藓、老木、颓垣、野鸟”,手头扪摸残碑、缺石、蚀字、古墨,一股颓败之气扑面而至,不由得发出“名臣贤士感陈迹,满目今古成悲哀”的慨叹。另一次游旸府寺,心境则迥然有别。“吟客披衣题石壁,药僧和露采松花”,食鸡鸣笋,品雀舌茶,纵情游览,即使天色向晚,也不急着归去,渡口那里有船儿候着呢!吐句轻快,愉悦之情洋溢字里行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