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勇破樊篱拓乡村振兴路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本报记者 黄梦如

盛夏时节,走进修水县马坳镇,只见村道平坦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绿树红花交相掩映,各村恰似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马坳镇的这一变化,离不开修水县马坳镇四级调研员樊勇,他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狠抓队伍建设、决战脱贫攻坚、做实“一村一品”,团结带领一班人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率先垂范勇担当

2016年6月,樊勇任马坳镇党委书记,当时的他深知,这是组织重托和群众期待,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把讲政治体现在攻坚克难、改变现状、谋求出路、走向发展上。他坚持率先垂范,一个月遍访全镇所有村,一年时间遍访全镇所有贫困户。几年下来,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

“身为基层领导干部,心中要时刻装着百姓,带领大家进步”,18年的乡镇工作经验让他明白,关键要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他在全镇实施“党员评星、支部定级”党建工作项目,成功整改转化基本合格党员19名、不合格党员10名和后进党支部2个,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大提升。同时,他立足镇情实际,制订了“坚持党建引领、聚力脱贫攻坚、决战新型工业、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秀美村庄,共建文明生态新马坳”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按照“一心两线三板块”的空间布局,积极谋划发展蓝图,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担当实干。

脱贫攻坚勇作为

曾经的马坳镇,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贫困发生率达10%。樊勇到任后,扎实肯干、奋发有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抓重点,攻难点。以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为目标,做大做强蚕桑、茶叶、菊花产业和特色小镇乡村游,逐步形成“春采茶、夏采桑、秋采菊”的“旅游+产业+贫困户”发展格局,14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成功将9位致富能人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了村干部队伍。

产业兴,百姓富。仅三年时间,全镇实现新扩低改油茶2000亩;新扩蚕桑3000亩,完成养蚕种6000张,产茧5500担,年产值1000多万元;菊花、油菜产业实现综合产值900万元;成功引导24家“一领办三参与”基地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实现参与式增收脱贫,户均增收达4380元。

振兴乡村勇争先

脱贫攻坚有了成效,如何让乡村振兴有更大发展空间,樊勇有自己的“制胜法宝”,那就是做实“一村一品”文章。在黄溪村,以“党建+”模式发展蚕桑、蔬菜、茶叶、苗木花卉、葡萄等五大党员示范产业基地,获评省级农村“党建+农村和谐稳定”示范点、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在山口塅村,采取“党建+党员示范引领”模式,12名党员带领3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油茶400余亩,老支部书记刘全香与5名党员带领70多户群众发展蚕桑产业,进一步加快了贫困人员的脱贫致富步伐;在东津村,打造“党建+新农村建设”品牌,山下新农村建设点获评为全县一类“精品村庄”。

在大家的努力下,马坳镇打造了东津村樟树下、多水马桥等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点,东津、多水、黄溪等村获批3A乡村旅游点,东津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省水生态文明村、江西首届十大秀美乡村之锦绣村,山口塅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一村一品”的格局越来越清晰,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产业兴起来了,乡村振兴搞起来了,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看着乡村越建越美,村民都为樊勇的付出竖起来大拇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至2019年,马坳镇连续三年获修水县综合考评先进单位;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修水县脱贫攻坚考评第一名;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科技创新示范镇、省乡村振兴试点镇、省“五型”政府建设示范镇、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示范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