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唐荣:匠心智造“玩转”尖端陀螺

2022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本报记者 包四华

在九江出口加工区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公司,但是由他们“智”造的光纤陀螺系列产业链等产品,却被广泛应用于车载定位定向系统、船用光纤罗经系统、水下无人潜水器、火箭弹等关键精密高端领域,被同行们称为中国制造业的“扫地僧”。而创办这家企业的负责人——36岁的冯唐荣,作为年轻的后起之秀,他的创业故事同样不简单!

潜心钻研攻克国外“卡脖子”难题

“刚进大学时,学的是光电技术专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非常吃力。”江西寻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冯唐荣至今都记得:当初考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对以前从没接触过的新天地,他一筹莫展,学习吃力又吃苦。正当他准备转学别的专业时,有人找到了他。

“当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现在国家非常需要高科技人才,而光电技术又是高精尖技术,长期被国外领先,被‘卡脖子’,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才能真正摆脱国外技术的制约。”冯唐荣至今都记得老师对他的那一次倾心谈话,也让他沉入到新的思考中,作为青年一代,就要有青年人的担当和作为。“我决心迎难而上,决不轻言放弃,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命运总是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刻苦学习,毕业时,冯唐荣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光纤陀螺仪的研究。进入研究所,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打开了他的全新思路。因为与国内顶尖的光电技术研究人员一起共事,他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了阅历。他曾多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并成为项目组核心技术骨干,尤其是由他们研究生产制造的一些产品,完全突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后来的创业奠定了较好基础。

打破铁饭碗“下海”创业

随着国家对部分高端精密制作技术领域的逐渐开放和“大众创业”政策的推广,许多人才“下海”走上了创业之路。而在北京这些年每天安稳生活,让冯唐荣有了新的躁动:“这就是我需要的生活吗?”冯唐荣表示,作为年轻人,就要多去闯闯,敢拼才会赢!

“当时,看到许多同学开了公司,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我也非常渴望。”带着一颗年轻炽烈的心,冯唐荣放弃了北京高薪工作,来到了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海,开始了他人生新旅途。2012年他加入到了上海亨通光电,担任高精度光纤陀螺仪设计开发工作。经过几年的磨炼和积累,在看准时机后,他在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上海寻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创业前期,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大到研发生产,小到办公用品采购,事无巨细。”冯唐荣说,公司生产的是一个比较专业化的高端精密领域,虽然在技术上有很大优势,但是第一次创业忽略了市场的重要性,对团队的管理有所欠缺,以至于创业初期举步维艰。

好在,他很快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纠正。第二年,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创造高效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打造出有口皆碑的一流产品。随后,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业务开始稳步发展,由公司主打的产品高精度光纤陀螺仪与寻北仪,在买方市场大受欢迎。

心系家乡投资故土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正当他考虑转型升级之时,2018年,九江经开区有关领导来上海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想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入驻九江,带动九江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被邀请对象,冯唐荣回到了家乡考察。

“为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理念,同时作为九江人,又看到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潜力。”在冯唐荣的带领下,2018年10月,公司团队从上海来到了九江,在九江出口加工区成立了江西寻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回到九江后,九江经开区从厂房用地、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冯唐荣逐步将公司发展成为一个集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集群、研发与生产、销售与售后的惯性导航全产业服务商。在九江经开区组织和人力资源部的支持下,公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目前,公司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占三分之一,只用了1年时间就达到规上企业标准,并带动产业链发展,贡献值约1亿元。

在发展企业同时,公司不忘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先后解决了耐高温光纤陀螺制造工艺及测试方法研究、高精度控制电路设计、光纤惯性测量单元技术开发、水平定向钻用光纤导向仪项目等技术难题。为此,公司于2019年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申请授权相关技术的专利12件,2020年获批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21年订单预计达2000万元以上。

“我们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冯唐荣表示,他正全力把企业打造成江西首位、全国前列、国际领先的专业惯性技术产业集成生产服务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