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江经开区:聚力产业集聚集群勇当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新标杆

2022年01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本版组稿:骆凯波 黄丽 黄安 梅俊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九江经开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认真落实“六保”任务,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育新机开新局,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聚力产业集聚集群,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提高首位产业集聚度,着力打造百亿、千亿产业集群。

以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用奋斗谱写产业新华章。2020年,经开区电子电器产业“壮链提速”,投资50亿元的德福4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投资30亿元的科翔电子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封顶;投资20亿元华诺半导体项目、投资15亿元华晟视讯光电项目当年签约落户、当年建成投产;TCL空调、明阳电路、恒通温控等企业扩大生产。新材料产业“延链有力”,巨石玻纤九江基地产销创历年最好,下游重点企业鑫石管业项目一期48条生产线仅用8个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主营收入过1亿元。装备制造产业按下“补链快进键”,中船海洋装备产业园项目在经开区做大做强,新投产百达精密项目配套瑞智精密机电产品产量不断攀升。石化产业园“同步征地拆迁、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招商引资”;九江航运交易中心正式开通运营,将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航运要素汇聚,助推物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批产业延链、补链、壮链项目的快速建设、投产见效,为经开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注入强劲新动能。

A“五链融合”培育新经济

经开区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实施供应链协同推进行动、招大引强专项行动、项目建设提速专项行动、科技创新发展行动、企业增资扩产专项行动、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数字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做大完善人才生态链闭环行动、物流(商贸、港口)畅通行动,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2020年,该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的实施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明确了以电子电器产业、石化产业、“三新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重点领域。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研究“一链一策”政策方向,制定了《支持产业招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措施》《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配套措施,完善了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年共签约4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华诺半导体、美园电缆等项目59个,合同金额414.7亿元,其中首位产业项目27个。华晟视讯、千艺文创园等21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前开工、当年建成投产。

B“双向开放”构建新格局

经开区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加快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支撑新格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新格局;加快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以扩大内需牵引新格局;加快打造区域航运中心,以双向开放拓展新格局。九江综保区正式开通跨境电商“1210”业务,吸引了深圳九米、浙江海淘等一批知名跨境电商企业相继落户;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政策陆续落地;标准厂房已建成11.3万平方米、正在建设34万平方米;已建成的1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已使用90%以上,正在新建6万平方米。上港集团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同时,该区发挥沿江港口优势,推进全长11.34公里的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

C“产城融合”擘画新生活

步入经开区,一幅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幸福画卷生动呈现。2020年,经开区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城市创建成效显著,脱贫任务全面完成,民生福祉持续增强。投资5.3亿元完成鹤问湖污水处理厂管网进水浓度提升、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和河西排涝站污水整治工作,完成向阳片区、七里湖片区、滨兴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改造16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3995户。新建投入使用的城西港区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开展培训及推荐就业1.1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投资2亿元扩建鹤湖、双语学校,整治城镇配套小区幼儿园18家,区内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转办为普惠园,新增幼儿园学位900个。大力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统筹建设城乡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D“革新效能”赋能新动力

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九江经开区行政审批局于2020年12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全力做好134项行政许可事项和16项关联事项划转承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赣服通”经开区分厅3.0版建设,梳理公布权责清单事项2198项,基本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大力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和“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工作效能提升;推进“只跑一次”配套服务,编制《项目服务一册通》,实行领导挂点、专班服务、定期调度、跟踪帮扶;创新推出帮办代办、特事特办、容缺先办、“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举措,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