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兴区”创佳绩兴旺柴桑再出发

2022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张金铃 杨风胜 本报记者 吕莹 顾伟东 文/摄

庐山脚下柴桑区,山清水秀气象新。过去的5年,年轻的柴桑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5年来,柴桑区聚焦“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质量提升行动”,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人均GDP年均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3%。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下,柴桑区迸发出磅礴动力。

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9月1日,柴桑区第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了工作思路和目标,全区上下为打造“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努力奋斗。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在“项目大会战、环境大优化、作风大提升”百日攻坚动员大会上,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全区发展大局出发,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行动宣言,擂响了“产业兴区”的隆隆战鼓——

倍加珍惜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倍加珍惜历史性窗口期的难得机遇,担当实干、接续奋斗,深入贯彻落实九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聚焦“一核两重”,突出新型工业化主战略,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型产业壮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发展、惠民生,用不断夯实的产业基础、不懈奋斗的招商实践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描绘柴桑区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为再创九江辉煌再现九派荣光而不懈奋斗。

1

“一核两重”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格局

“以前我在江苏工作,一年到头顾不着家。如今我在昶龙工作有半年时间了,平均一个月工资有5000多,每天生活工作都非常充实。”生产线上,张亚萍正戴着口罩仔细认真地工作,忙碌的身影和机器的轰鸣声构成一幅繁忙的生产场景。指着掌心大的陶瓷片,张亚萍告诉记者:“我的工作是在陶瓷片上进行印刷,是制作电阻的第一步。最后生产出来的晶片厚膜电阻最小的比芝麻粒还小呢!”

2018年,江西昶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九江沙城工业园,注册资本6000万元,8月份投产,当年成为规上企业。这家落户柴桑区的企业怀揣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受理发明专利10项;通过国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建有九江市海智计划工作站,获得九江市中小型科技型企业、九江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的荣誉称号。

今年24岁的张亚萍通过三次应聘,最终成为昶龙科技的一员。一谈起自己的工作,张亚略带羞涩的笑容满是骄傲:“听说我们的产品远销国内外,涉及通讯、计算机、航天、汽车、医疗、穿戴设备、民用、军工、智能家居、5G应用这些科技领域,特别厉害!”

昶龙科技的茁壮成长,折射的正是柴桑区主导产业的追新攀高。

柴桑之美,不仅是山水资源和红色文化,还体现在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里。柴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知道,坚定产业兴区,突出新型工业化主战略,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型产业壮大,才能加快柴桑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大柴桑区宜居宜业的比较优势,与她的自然美、人文美相匹配、相得益彰。

对此,柴桑区坚持“一核两重”,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格局。按照淘汰落后、提升传统、壮大龙头、培育新兴的思路,全力支持华林特钢、鑫山水泥、城门山铜矿等传统产业深度转型;紧盯昶龙电子、雄基钢构等企业加快打造完整产业链体系,支持历源电器、博莱等企业主板上市;重点围绕新材料、电子电器、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链延伸,依托京九信息产业带,重点引进培育数字经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力争每年至少引进2个“50·20”项目,形成引爆点,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充分发挥九江港、综保区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及商贸产业,将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资源通过九江输入到柴桑、辐射到柴桑。

柴桑区瞄准现代农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来字号”品牌效益,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坚持现代产业园与田园综合体相结合,按照“一村一品、一镇多特”的思路,确保“一乡一园”实现全覆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

2

做优平台种好筑巢引凤“梧桐树”

金秋十月,艳阳高照。沙城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原名沙城工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现场中,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数台大型机械来回作业,工人师傅们正在绑扎钢筋、制设模板、预埋螺栓……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为打造中小企业创业的孵化基地、外来投资的承接平台,柴桑区总投资约2.08亿元,在园区新建了标准化厂房,项目总占地面积102亩,总建筑面积14.66万平方米。目前,标准化厂房建设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10月底前全部交付使用。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沙城工业园标准化厂房的建成,减少了企业在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生产、研发、销售,实现“拎包入住”,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到目前为止,金威澎5G数码产品、仁创摄像头模组等6个项目已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拟入住9个厂房。其中仁创摄像头模组项目装修材料已进场,9月25日正式入驻装修,预计11月底装修完成。

为全力推动项目开工提速、建设提速、投产提速、谋划提速,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柴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潮机遇,千方百计吸引承接一批新兴产业落户,以大招商带动大发展,专业精准地招商,群策群力地引商,选优选强地选商。

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农业“礼涞模式”是柴桑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样板。九江礼涞农业集团依托邓子新省级院士工作站和省级企业中心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农业全产业链优势,为农户和农业企业养殖场提供全套动物保健方案及成套专利发酵设备、发酵剂,将养殖场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就地混合智能发酵制成有机肥,将养殖废液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制成液态肥,由“礼涞”回收循环利用回归到种植业,再对农产品进行回收、加工、销售和配送。这种模式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还能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价值,树立农业品牌,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柴桑“礼涞模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截至目前已处理约50万头生猪粪污、500万羽蛋鸡粪污,每年直接或间接消纳有机肥20多万吨,农田面源治理及有机肥施用覆盖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有效地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礼涞模式”成了柴桑区乃至九江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我省建设绿色农产品示范省、打造长江最美岸线“九江样板”作出了巨大贡献。

3

精准服务让“外来人”变“自己人”

“不知不觉,我在‘仙客来’工作了18年。今年,我已经55岁了。感谢‘仙客来’,不仅让我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改变了以前在家种田的生活。”伴随着“仙客来”不断成长、成熟和壮大,张少兰与其他员工也实现了自我提升。

1982年,集食(药)用菌研育产销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秉承“诚信、执着、感恩、创新”的理念,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江西省十大重点出口名牌企业等荣誉,并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家工农林三大产业融合,集科技、科普、生产、健康、文化、旅游于一体的“1+2+3”三产融合产业园。2015年12月,“仙客来”被评定为国家旅游AAA级景区,《经济日报》《江西卫视》《香港文汇报》《农民日报》《江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在头版或显要位置进行报道。

39年来,“仙客来”不仅让张少兰这样的邻里村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上班族”,轻松实现工作、家庭“两不误”,还在全国建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3.4万亩,带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内蒙古等省的10多个县3万户农户走上了种菇致富之路。

一个优秀的企业,一群优秀的员工,一个世界都认可的品牌,他们的成长与塑造不仅有赖企业家自身的追求,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优越的营商环境便是帮助企业“更上一层楼”的实力和底气。在涉及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柴桑区都在使劲发力,以“最美”标准、优质服务,构建一流的发展环境,助力项目“起飞”。

办事效率再提高。坚持项目建设“首问负责制”“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六个一服务机制”“项目代办制”等一批制度,不断提高为企业办事效率。

融资服务再优化。受疫情影响,园区企业融资需求突出,为缓解园区企业融资压力,柴桑区委、区政府积极与各大银行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通过“财源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贷”等方式为园区企业发放贷款。

基础设施再提升。积极开展“为企业办实事”活动,投入70余万元解决园区企业及周边村民反映的问题。

走访活动再深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对园区145家企业逐一进行走访,详细了解企业运营困难,建立台账,逐一销号。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柴桑区厚植沃土,接续奋进,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冲锋在前,当仁不让;以当好企业各个阶段的“娘家人”决心,将引进的企业从“外来人”转变成“自己人”,让企业在如鱼得水般的优质生态里“破土飘香”,成为拉动柴桑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为柴桑区产业兴区战略插上腾飞的翅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